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虚词,从数量上看,比实词少得多,但在运用上,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实词,在交际的使用中,频率也远比实词多得多。运用虚词不只是意义和结构上的需要,也是表达上的需要。本文就虚词的运用来谈谈它的表达作用。一、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充分抒发感情我们在诗歌中常常看到一些衬字,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就有这样两句诗: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这两句诗中的助词“来”既不是意义上的需  相似文献   
2.
我们不妨先看一个句子:经过他五年的训练,终于出色地掌握了潜艇的驾驶技术。当我们读完句中“经过他五年的训练”这个介词结构后,会很自然地认为这里所说的“他”大概是指老师或教练,下文大概是要说在老师或教练培训下的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可是读了下半句,才知道“终于出色地掌握了潜艇驾驶技术的也是“他”——老师或教练。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读者的理解之间为什么不一致呢?问题出在“经过”放错了位置。应该把“经过”放在主语“他”的后面.使主语“他”统管全句.句意才清晰无误。  相似文献   
3.
词语运用忌落俗套。为了使用词不落俗套,有一定语言修养的人常常更换一种说法,所谓“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白石道人诗话》)。在用词造句时,更换一种说法,往往会有意造成一种非普通意义的表达,这种非普通意义的表达,又往往通过非普通意义的搭配造成的。如“人”“走”(或“跑)是普通意义的搭配与普通意  相似文献   
4.
这得从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谈起。表示因果关系的复旬,偏句部分在主句前面时,关联词语可以用“因为”,也可以用“由于”,都用以表示原因。但是“因为”和“由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尽相同。“因为”这个连词表示原因,经常和“所以”配合起来使用,构成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  相似文献   
5.
来中国观光旅游甚或学习汉语的人,少不了由于对中国的地貌、风光、风土人情、乃至科学文化、艺术等产生兴趣的缘故。而对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讲,更无异是由于某种需要,在这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学习汉语的兴趣。因此,一般而言,这些留学生对学汉语都是有兴趣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是指人们喜好的一种情绪,在学习上可称为求知欲。这种求知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观斗》一文中有这样一番话:……忽而误会消释了,忽而杯酒言欢了,忽而共同御侮了,忽而立誓报国了,忽而……,不消说,忽而自然不免又打起来了。其中“自然”一词在原稿中是“当然”,在收入文集时,作者将“当然”改为“自然”,这是为什么呢?先让我们看“当然”和“自然”这两个词的用法。“当然”有这几个意思:一、表示肯定,这种肯定是不容怀疑的,事理上一定是这样的。如:(1)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的。(2)谁来完成这个任务呢?当然是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二、表示某种推理的必然结论,或某种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7.
“他成功的表演和唱腔是和他的勤学苦练分不开的”中的两个“和”一样吗?这句话中有两个“和”字,但这两个“和”的词性不一样,前面一个“和”字是连词,后面一个“和”字是介词。怎么区分呢?一、连词“和”连接的两个部分地位平等.前臂调换次序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两个部分,不能调换次序。如若调换,其表达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如:(1)我和他都是北京人。(2)我和他打电话。例(1)可以说成“他和我都是北京人”,“他”、“我”的位置虽已调换,但句子意思没有  相似文献   
8.
先看例句:那种脱离现实斗争的文章,就是写出来了,对革命毕竟有什么好处”中的“毕竟”用得对吗?答案是否定的,应该把句中的“毕竟”改为“到底”或“究竟”。为什么呢?看来有必要将“毕竟”、“究竟”、“到底”三音的用法探讨一下。“毕竟”跟“究竟”或“到底”有共同的地方:用在陈述句中,强调证实,不管条件怎样,某事物的根本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如:(1)我国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毕竟/究竟(到底)还是低的。(2)生活毕竟/究竟(到底)是复杂的,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