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从互文性,即小说影射历史的角度来研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发现其中隐舍了霍桑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霍桑通过描写海斯特这样一个由通奸犯转变为天使的形象,意在表达自己对苛刻僵硬的清教主义的批判心理和厌恶态度,也表迭了对先辈犯下的罪行怀有深深内疚。  相似文献   
2.
《赫索格》和《拉维尔斯坦》两个文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两本小说的自我指涉关系并不局限于主人公形象的相似,更表现在主题上的参照:追寻自我、定义传统、诠释爱意、参悟生死和犹太性。这些主题在《赫索格》中往往还是隐性的,移植嫁接到《拉维尔斯坦》却成了显性主题,甚至达到巅峰。这两个文本的互生、互动、互证的关系构建了跨时空的文本关联.形成了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内文本间性。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这一新的视角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照。在英美文学的互文教学中,将作品与其内容相关的互文本进行跨体裁、跨文本的关联阅读,将作品与其相似性互文本进行纵横、内外等维度上的参照阅读,同时在课堂的语境中,通过多元的课堂展示、互动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不同角度的对话,最终达到师生间共鸣的教学效果,实现一种"主体间性"。这种关联阅读与互文教学使得师生共同参与文学理解和知识构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