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乡村教育研究者一直聚焦于儒家经典,从中寻求教育观念传统,并以此作为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起点,底层乡村民众的教育观念传统被遮蔽。通过对苏北M村进行深入的民族志研究,该村民众"务实求验"的思维逻辑被发掘。这主导着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构成了乡村教育观念的另一种"传统"。此独特"传统"的发现突破了乡村教育观念研究的精英视角,使认识中国教育观念传统的整体和描述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全景具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3.
“边际性”是农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农民教育心态的突出特质,是理解此历史进程的极佳窗口。通过对苏北M村的民族志研究发现,面对新出现的“鸡娃”教育心态,作为行动主体的农民在传统“天命观”的框架下对其进行理解,形成了农民教育心态的新面貌。他们将“鸡娃”集中于良好外部学习环境的建设,对孩子“自身”则保持“望天收”的心态。“鸡娃”与“望天收”两种矛盾的教育心态经“双向互构”共存于当下农民教育心态之中,使其表现出“边际性”特征。然而,当这种“双向互构”未能实现“微妙的平衡”,两者的矛盾和张力凸显,农民也陷入教育焦虑之中。如此,只有寻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使它们重新建立“尽人事听天命”的辩证平衡,农民才能在农村教育变革中实现精神的“安定”。  相似文献   
4.
在理论上,生活史将个体定位为"结构—个体—结构"链条中的一环;在具体方法上,它以个体的"生活故事"为出发点,通过对其进行"再分析"展现结构和个体作用的共存。这样,生活史便具有了整合宏观取向和微观取向的方法论意涵。  相似文献   
5.
伯恩斯坦和布迪厄的“语言—阶层”模式以语言为抓手打开了教育不公平的微观运作机制,成为“语言与教育公平”议题的主导分析路径。然而,由于他们将社会阶层视为整体性概念,阶层内部的文化多样性被遮蔽。新读写研究开创者S.B.希斯将民族志引入语言学习研究,以民族志为中心建立了教育不公平的“语言—文化”分析模式和行动路径。这一分析模式强调“文化模式”对语言的形塑,超越“语言—阶层”模式的抽象性,展现了教育不公平微观运作机制的文化多样性。以此为基础,她打破研究者对民族志的“专权”,创造性地将民族志作为教师和学生实现语言文化自觉、学校教育走出再生产的行动工具。希斯的“语言—文化”模式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行动路径层面为“语言与教育公平”构建了另一范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外来务人员工子女学校生活语言以及教育语言标准的定性分析,总结了外来务工子女"语言习性"的特征及其与学校所要培养的"语言习性"之间"质"的差异,揭示了学校教育通过语言"再制"不平等的机制,展现了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教育微观处的"不平等"遭遇.  相似文献   
7.
<正>《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关注学习情感态度的发展。作为农村中学,受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有许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比较困难,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赏识教育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而言,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自卑情绪,激励学生取得更大进步,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展赏识教育呢?一、尊重个体差异,分类赏识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的大学凭借“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大学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此,大学越来越关注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构建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本文对澳大利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这一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相似文献   
9.
对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几点粗浅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教师在课件制作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多媒体课件应注重发挥其针对性、创造性、工具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教育社会学诞生之初,研究者们便以"超越常识"作为论证其学科权威性的依据。近20年来,随着后现代思潮的涌现,这一观点受到了措辞学的质疑。在措辞学的视野下,这一论点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而只是一种措辞工具。面对措辞学的解构,教育社会学应坚持反思性的立场。对此,布迪厄所提倡的"反思社会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