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列例句,在语文课本“指出(或‘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或‘指出’)关联词语”一类练习中出现,可见编者是将其视为复句的。我认为它们并不是复句: 一、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高中第四册《书博鸡者事》练习) 此句有动词“观”统领,“观”字下涉动作  相似文献   
2.
胡钟业同志提出,依据多重复句内部所包含的逻辑思维,对多重复句加以变形,或紧缩,或变单句以寻求第一层,或颠倒语序,或添补关联词语以显示其内在脉理,进而划分层次,这种"思维分析法",立论有据,实际可行,为复句分析提供了新途径.但是,"思维分析法"还需要补充、完善.比如,同一复句,可能会有不同的层次划分,这种现象,胡钟业同志就未能充分注意.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看法.先看一个多重复句:"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③但是不善于思索,  相似文献   
3.
比喻的鉴赏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若问这个比喻的本体、喻体是什么,一般都会回答:清香(本体)仿佛歌声(喻体)。这是用抓主干,找中心词等方法得出的结论。在比喻教学中,运用语法分析手段,紧缩句子,确定本体、喻  相似文献   
4.
(一)意思理解一、指出下列成语出自何篇,原义何在,意思有无变化。 1、三顾茅庐 2、不耻下问 3、世外桃源 4、水落石出 5、妄自菲薄 6、一鼓作气〔说明〕有些成语,古今义同(如“不耻相师”),有些古今义全然不同(如“钩心斗角”),有些感情色彩有变化(如“踌躇满志”)。有些成语,直述其字面意思即是其解释,而有些成语,意思有引申,有的有了比喻义(如“一鼓作气”),有的有了形容义(如“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5.
多项材料作文的第一项工作,是从诸多材料中归纳出带结论性的观点,或者说,寻求贯串多项材料的红线,作为立意的依据。本文所说的“统摄性思考”,就是指寻求足以统摄全局的将“兵”(材料)之“帅”(观点)的思考活动。下面,试就三组材料观点的提炼,探讨统摄性思考的一般方法。第一组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②俄国文学家克雷洛夫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匹解了缰绳的马,当它知道什么束缚也没有的时候,就眼里冒火,脑里充血,再也听不进主人的斥责,只顾飞  相似文献   
6.
辨别是否是复句,经常运用的方法是:看分句之间是否有语音停顿、是否用关联词语连接、是否有意义关系等。问题是与关联词语组合、中间有语音停顿、前后有意义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分组成的句子并不都是复句。这里介绍一种复句的辨别方法:看组成成分是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包括主谓句、非主谓句)。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定义  相似文献   
7.
主动句、被动句是分别以施动者和受动者为主语的。运用这两种句式,有一个恰当配合的问题。配合失当,理不顺辞不畅。此类病句常见。例如:(1)一些人并根据站不住脚的理由,给他种种惩处,直至被迫退休。(1978年5月24日《光明日报》:《不到长城非好汉》)前一分句以施动者为主语,主动句式;后一分句却改变了角度,变受动者为主语,被动句式。全句成为“一些人”,“给他惩处”,“被迫退休”,颇不通达。可改“被迫”为“逼他”,使两个分句主语一致,语气连贯。  相似文献   
8.
关联词语相同而内在结构不同的同形复句大量存在的事实提醒我们,分析复句层次,应着眼于句子的内在意义和内部联系,关联词语只是一种借助。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汉语的“意合”色彩很浓,如果对分句之间的组合关系、对复句的句意侧重理解不同,可否导致不同的但又都是正确的切分呢?答案是肯定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中的那个复句(“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  相似文献   
9.
切分多重复句是为了理解句意。而句意理解又决不可离开文章整体。离开了文章整体,包括文意、文脉等具体实际,即使可以成立的切分,也不能认为是合理的。这样,多重复句的切分,就有一个顾及文理的问题。孤立分析一个复句,有时可能会有几种都能成立的切分,这是由把握句意侧重点、理解句内分句间的意义组合关系的差异造成的,本不足怪;重要的是要在都可成立的不同切分中,选择符合文理的一种,舍弃脱离文章具体实际的切分,以使分析复句真正与理解文意一致。为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试举一些实例,略作如何分析、取舍的说明,算是引玉之砖。乞望读者指教。例一①因为荔枝不耐贮藏;②古代宫廷想吃荔枝;③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④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南州六月荔枝丹》) 有人认为这个句子是单句,其实,它是复句。这个  相似文献   
10.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出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祝福》中的这句话,课本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的“分析多重复句”一题中,教参编者明确指出其层次是“(……的事)‖(却……起来)|(所以……)”。其实,这句话是简单复句,不是多重复句,因为“我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是单句;将其颠倒过来,适当增减词语,这个单句可以变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