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生产劳动、素质育人、全面育人三大价值取向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国劳动教育逐渐由简单模仿他国转向本土化研究;劳动教育目标由关注社会效益转向个体和社会双维度发展;劳动教育内容在横、纵双向进行深化;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由工具性为主转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渐进统一。未来劳动教育更要以人为本,以应对时代挑战;以生命教育为根,以获得全人发展;区校差异为准,以求得扬长补短;理论研究为导,以促进科学长效。  相似文献   
2.
“空间”的浮现及建构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操作性。现有研究图景及空间理论的成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空间转向奠立了基础。高校空间的开放性、自主性、全景性和生产性持续推进着劳动教育的自然化、去规训化、生活化和创造化。从现实样态来看,高校劳动教育存续着作为物质基础的物理空间,作为认知前提的知识空间,作为共情支撑的人际空间,作为活动浸润的体验空间。四种空间类型存在着“分殊与合一”相统一的关系逻辑,既保障高校劳动教育在具象感知、符号认知、主体关怀、主客行动等层面的重点廓清,又能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在目的、关系、方法和实践层面的共在、共生、共享和共创。鉴于高校劳动教育空间的层级性和互嵌性,一方面需要以分化视野着眼劳动教育在环境再造、课程建构、交往氛围、多元活动等维度的行动,另一方面需要以系统目光聚焦劳动教育空间的“地位”平衡、“壁垒”贯通、“正义”强化,从而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的去中心化、强关联度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切实解决差异性地理区域中空间生产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人类最初的教育形式发挥着乡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效用,深层介入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历程中。为此,在实现脱贫所生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与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寻求乡村社会结构、空间发展的有序演变,需明晰职业教育的应为性与可为性。在以自然性为元逻辑、以生产性为再生逻辑、以正义性为可续逻辑,促成五位一体的差异化空间表征、三生协调的结构化空间实践、三维共知的秩序化表征空间的达成的同时,发挥职业教育的多重属性价值,以对接区域性生产实践、提升主体性空间生产能力、实现差序性空间生产互动。  相似文献   
4.
经过对学术语言符号裹嵌的话语规则的解构,普常化的“内卷”是指一种倦怠、无奈的学习心理以及由此而来的低水平徘徊的学习状态,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和使用。然而,其隐匿的问题逻辑是:群体合谋建构的话语是否真实反映大学生学业“内卷”的现实状态。基于现象检视,“内卷”利用技术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了话语内涵的多次更迭,并在群体现实体悟的实在基础上,因应网络互动的高频延展(利益群体的广泛共鸣)、信息干扰的催化煽动(资本裹挟的焦虑贩卖)、期望落空的异化后果(艰难突围的固化效应),导致其湮没于“后舆情时代”滋生的“概念丛林”中,呈现“情绪的影响力超越事实”的泛化模态,并加剧焦虑情绪的泛滥。由此,复归理性的可能路向为:在高校树人上,强调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在个体慎独上,注重从“外源倒逼”走向“自我和解”;在舆论治理上,主张以“正和思维”取代“零和思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