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对于唐代诗论中的“象外”,今人多解释为“诗歌具体的艺术形象之外”或“物象之外”。这样理解忽略了唐代“象外”使用的实际语境。本通过探求“象外”语境的变化,认为诗论中的“象外”与其他语境中的“象外”一样,都具有超越世俗的品性,着重于内心的体悟,具有鲜明的社会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强调对文体规范、篇章字句之法的掌握;唐顺之、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文学创作主体工夫论指向心性的修炼、知识的效用,主体精神的大解脱;王阳明倡导在心性本体上下工夫,至刘宗周、黄宗羲等则主张以工夫作为“存养”身心锻炼的本体。这亦势必影响其文学创作观念。充分认识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的价值,对重新建构与阐释明代文学批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4.
《诗源辩体》卷二主要是许学夷有关楚辞的批评,他对刘勰、朱熹、严羽、祝尧、胡应麟等人观点既有继承,又有所超越.许学夷以"辨体不辨意"为批评原则,强调屈骚本辞赋之宗,"不必以圣经列之";他接受《昭明文选》骚、赋二分的分类原则,重点辨析骚、赋之别.对于楚辞各篇价值与优劣比较,许学夷往往据其文辞之有无意蕴、有无文采而立论.他对《楚辞》作者的考辨,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屈原"忠而过"的评价,体现了许学夷对儒家中和思想的接受.  相似文献   
5.
西晋一代,夏侯湛以才华出众称誉一时,声名仅亚于潘岳。当他仕途受挫时即优游山林、雍容文学,对文学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与创新。本文试从其赋的题材、情感表达方式、形式上的改变,分析其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3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思考与展望,推动中国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2008年4月25日—4月29日《文学评论》编辑部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文学评论》编委会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大多都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研究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