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黔之驴》中,有一句话“……慭慭然,莫相知。”对“慭慭然”书上的注释是“小心谨慎的样子。”“慭”是个形容词,《新华字典》对“慭”字的解释也是如此,可以说“慭”字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注释再清楚不过了。因此讲这个句子时,我照本宣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上第二节课时,我让同学们把书合起来,口头解释疑难句子,先后指定三人解释此句,其中有两个同学不会解释,有一个同学虽然能勉强解释,但有点牵强附会。对此,我给他们讲“慭”字的形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把握得如何?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单一的、陈旧的、呆板的老框框.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多方面的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本文着重谈谈我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方面的做法和体会.一、小课堂和大世界相结合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这时期性格表现特点是“好动”、“好奇”,在“动”和“奇”的过程中,产生兴趣.怎样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写作上来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那种呆板、单调的老师命题、讲解、提示,学生苦思冥想、搜索枯肠、东拉西扯、敷衍应付的做法,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