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取向沈卫威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五四运动本是不同的所指,但它们有一个内在的血脉相连关系及必要的发展路径.前者的重心在于“文化批判”和“文化重建”,其实质具有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的文化启蒙的精神导向,是一场文化上的自由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2.
四、关于茅盾的家庭及其它沈△茅盾自己的婚姻不幸,到晚年家庭生活更不幸,正因为有不幸的婚姻这一因素,才使得你和他日本之行时结合在一起。当时你对他的家庭了解多少? 秦○他向我说过,我在回忆录中写了这一段,你可看这份手稿(递上): “他说他是在襁褓之中,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订了婚姻。所谓门当户对,就是他家祖父开纸店,女家开纸马店。说到这里他喉头发鲠,下腭尽管动个不停,很吃力的才把话头吐出来。他说他十八岁那年,就提出反对包办婚姻。但父亲已去世,母亲很固执,加上表姑母王会悟对他表示爱  相似文献   
3.
鲁瑞——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养育了成为现代著名作家的鲁迅,同时也以她母性巨大的力量决定了鲁迅大半生婚姻的不幸。1906年,正当鲁迅受“画片”刺激准备“弃医从文”时,母亲鲁瑞却连下几道“金牌”,召他回故里结婚。鲁迅爱慈祥伟大的母亲,母亲更爱早熟并谙于世事的长子。当她听谣传长子在日本私定“终身大事”,并且已带着妻、子在神田散步,“乐不思蜀”时,她着了急。因为丈夫早已过世,儿子的婚姻大事应由她来决定,天经地义,自古如此,她不能放弃这一“神圣”的权利。而鲁迅也深知母亲怕“看不见自己儿子”的内心痛苦,因为她在丧夫后,靠对儿子的希冀、期盼为精神支柱,艰难地支撑着早已困顿的家庭,并在世人白眼的凄惨境况下,挣扎着供三个儿子读书。如今长子已成人,她多么希望他能回到自己身边,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以减轻她多年含辛茹苦的负重。  相似文献   
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抗战这一时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和与其柑应的“东北流亡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间反日爱国意识最强的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文艺”的先声,曾引人注目,且备受青睐。到了“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以反日爱国为主旨的“东北流亡文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
陈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学术思想史上一位具有多方面建树的爱国作家、学者。作为作家,他有诗集、小说、剧本;作为学者,他有中德文学比较的论著,有专门的戏剧理论著作和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家的传记、专著。本文通过“历史调查”,首次澄清陈铨的个人史实:在极左路线下,陈铨个人的不幸和“政历问题”(“解放前写反动剧本和文章的问题”)是他通过戏剧创作,写了国民党抗日;通过学术研究和《战国策》,在中国传播叔本华和尼采思想———权力意志、英雄崇拜和种族精神重振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因撰写《茅盾传》之故,我翻阅了30年代的报刊,发现了茅盾婚外恋情的部分史料,同时又获得到秦德君女士(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在香港《广角镜》和日本《野草》上所刊发的回忆文章。较为详细地了解到茅盾的这一段鲜为人知的,连他本人也不愿公开的隐秘.但其中有不少若即若离的地方。笔者于1989年4月在北京走访了84岁高龄的秦德君女士,在4月14—15日整整两天,近14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上、中、下三卷,83万多字,已于1988年出齐.此书茅盾生前只写了一半,即写至1934年,以后的一半是由亲属续写的.从严格的“自传”意义上讲,茅盾写的回忆录只有前半部,后半部因非出于他的手笔,故被叶子铭先生称之为“续貂”.又因是其家属根据他留下的录音、笔记、手稿,并参阅有关资料而写成,故也就算在“茅盾”的名下.其中有不少事件都是亲属根据与茅盾有交往的人的回忆录,改换人称和语态而写成的,并非茅盾本人的回忆.故真实性可疑,但一时又无法完全核实.因此.我  相似文献   
8.
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说,五四前后,“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为我们的楷模”。由此可见,胡适对毛泽东的影响。胡适1917年7月自美国返国,9月到北京大学任教;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应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之召到北京,随后入北大图书馆工作,同时旁听胡适的课,成为胡适的学生。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送走留法学生后,4月回到湖南长沙。毛泽东为何没有赴法国留学,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  相似文献   
9.
崛起于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间的东北作家群,表现出了大体一致的政治倾向和时代审美需要——写东北血与火的生活,抒发泣、怨、诉、怒的情感,以唤起全民族的反抗意识。但由于群体结构形态的无组织性和开放性,随着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全民族的抗战爆发,使一度维系群体自身稳定的内在范式——共同的信念和艺术审美心理结  相似文献   
10.
三、和茅盾分手之后△:你和茅盾分手后,你们的“四年之约”钟嵘怎么破灭了? ○:我回四川后,一直在病中,持续了近3年。他开始还有信寄给我,“九一八”事变后,就渐渐少了。记得最后一封信是寄到重庆的,内容是谈上海文艺界的情况和政治形势,一点儿也没说起我们的“四年之约”。这封信我把他署名“德君”交《新蜀报》了,他们可能发表了,你可去查一下。我是等了他4年。4年期到。没有重好的希望才又和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