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从科学对普遍性、规律性知识的追求这种意义上延伸、发展、提炼出来的。道德教育研究中是否需要科学精神,与人们对道德存在的认识密切相关。当人们认为具有普遍、永恒的价值与道德准则时,实际就肯定了道德研究中的科学精神。道德研究中科学精神的失落意味着道德将会走向虚无,其结果是整个人类精神大厦的倾覆。从道德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来看,道德具有抽象、一般、绝对和永恒的特点,而且个体道德内化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研究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需要研究者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人性假设与道德教育研究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嘉祺 《教育探索》2005,2(4):84-87
人性假设与道德教育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人性论的任务是阐明、论证道德教育的基础与根源.而道德教育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其相对应的方法体系。人性假设是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不同的人性假设会导致不同的研究视角,从而使道德教育研究中的观点发生变化,重点发生转移,道德教育研究的方法发生差异。因此,在道德教育研究中,正确、合理地把握人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确立人性问题时。在方法论上应改变原有的二元对立、化简分割的思维方式,以多元、动态、发展、变化的视角研究人,合理把握人性中“实然”与“应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及伤害他人事件时有发生,部分青少年不珍视生命的价值,缺乏正确的生命观念,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对青少年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掌握目前上海市中小学师生关系中的道德状况,本研究从教师的道德行为、工作责任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关爱程度以及教师团体的合作情况这几方面,在上海市中小学学生中展开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上海市中小学师生关系从总体上来看趋于良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尚存在许多问题,小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高于中学生。  相似文献   
5.
沈嘉祺 《中国德育》2007,2(1):95-95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挑战:“不在场”意味着想象中的道德行为,“不真实”意味着分裂的人格。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相对于“当事人情境”来说的,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卡西尔——朗格的符号理论在确立“人是符号的动物”的观点上,从符号的功能与结构的角度揭示了语言与艺术的差异,为我们认识情感提供了新的视野。情感概念主要展现的是情感结构中的可感形式,所以情感教育应该通过亲临实践、想象和移情来提高个体情感的感受、体悟与认同。情感教育的重点是让学习者学会辨认情感的各种表达式,通过对情感“表达式”的理解,直接地使自己与各种表达式建立起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情感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文章围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关自我教育的论述,着重探讨了情感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指出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自尊心和“不安心灵”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内部情感需要和内部情感动力,要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就须维护学生的心灵敏感,培养学生自尊心,并积极导入移情,丰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自爱作为人的本能需要,它是爱己与爱人的立足点。他爱只能产生于自爱的前提下,因为就其产生的机制来说,它源于个体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虽然就外在行为结果来看,它指向的是他人的利益,是他爱,但就其行为结果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来说,它指向的是自我,是自爱。自爱的发展与人的需要层次是相对应的。低层次的自爱的外在表现主要指向自己,高层次的自爱的外在表现更多扩展于他人。没有强烈的自爱,就很难表现出强烈的他爱。他爱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师的性别角色认知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小学教师的性别角色认知与教育策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目的是揭示当前小学教师的性别角色认知与教育策略的特点。结果发现 ,小学教师对男、女生在认知、能力、情绪和意志方面差异的认识与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成果基本相符 ,但对男、女生个性品质及行为的要求有所差异 ,表现出一定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尽管在对男、女生的教育策略上无显著差异 ,但在管理策略和总体评价上明显向女生倾斜。一、引言性别角色化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 ,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