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
渠敬东 《教师》2014,(20):F0002-F0002
洛克和卢梭是西方现代思想的两大奠基人,本书旨在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从总体上把握这两位思想家的教育哲学思想。由王楠撰写的上篇通过洛克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洛克《人类理解论》中对人性的分析,《政府论》中对政治社会的考察联在一起,全面阐述了洛克通过教育培养现代社会中自由理性的人的基本思路。由渠敬东撰写的下篇集中深入地考察了卢梭的《爱弥尔》一书,不仅和上篇对洛克的教育思想的考察构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张力的对照,也勾画出教育在构成现代社会的人心秩序方面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程。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的推行意味着新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移植,然而也引发了毁学暴力风潮.毁学风潮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民变事件,固然多因经济利益受损而起,但作为舶来品的新学堂疏离于中国本土社会、难以获得中国基层社会民众的认可,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层次原因.移植而来的教育制度缺乏与中国本土社会的关联,而只是作为"陌生的他者"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从清末毁学事件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新教育制度的引入,都需要契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新教育一方面应引导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亦不能离开社会的现实,否则不仅会遭遇有声或无声的抵抗,而且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9月第一版)这是一部详细解读洛克和卢梭的教育哲学文本的书,揭示了这两位现代思想的奠基人如何从教育问题入手,尝试处理现代人必须面对的自由问题。它试图通过细致阅读和疏解洛克和卢梭的教育文本的方式来阐明,在洛克与卢梭的思想中,"教育"既不是后来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由大学的历史追溯本科教育的双重制度传统,探讨了作为其载体的经典文本教育以及17世纪以后人文教育的转向、18世纪以来经验科学的形成、20世纪以来大学体制的现代化并回溯有关的争辩,分析了本科教育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涉,最后提出将"经典的科学"与"经验的科学"相结合而使教育落实为基于"人的科学"来完成的"人的培育"这样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5.
自从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来,欧洲进入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相较于法国依靠绝对王权的建构导致专制和革命的现代困境,裴斯泰洛齐立足于德意志虔信派思想脉络和日耳曼封建制的传统,通过重新建构人性、社会和信仰,为保有欧洲中古封建传统的瑞士地区探索出一条塑造现代国家的新道路.裴斯泰洛齐认为,在重塑社会和政治之前,必须认识人类的本性,人正是由于感到自然匮乏,才会寻求结成社会、彼此相爱,教育的目的正是调动起人们的灵魂之爱的需求,培育整全的人格与和睦的共同生活.在他看来,人们必须从宗教和政治这两个方面进一步开展教育的领域,一是将母爱的德性传递到学校中,二是将父道的政治贯彻在国家之中,将家庭的母爱和政治的父道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指出,教育是将家庭、社会、政治、宗教等一切文明之要件统合起来的枢纽。中等教育在曾经历史的生活总体中,对于国家之政治构造、民族之精神底色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史的接续与重启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三个层面梳理了路易十四以前法国中等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形态学出发,通过明确的历史分期总结了现代教育曾经经历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特有的历史条件和政教关系及其结构化和组织化的不同方式。从历史内在的辨证运动出发,考察了不同阶段内部的矛盾关联、其精神特质的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两个方面以及不同阶段相互转化中的辨证过程,特别强调了历史中的连续性及其发生转变的外部条件和内源性的契机。从文明史之构成和变迁的角度出发,说明了教育的本质乃是对文明传统,特别是古典文献的激活过程,不同时代界定、选择和阐释文明传统的方式不同,其学术重心和教育目标也自然有所不同。因此,涂尔干的教育思想史所呈现的不只是一种观念的传承和流变,而是用整个社会实体的发展来做补充和印证,以文明的衍生和演化机制为其根本主旨。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教育的思想史中,卢梭以《爱弥尔》为核心的经典教育文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他通过对巴黎所谓"文人风习"的批评,对文艺复兴以来企图通过古典文化的复兴来确立现代教育之基础的倾向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在现代处境中,去自然状态的社会化才是教育的最大敌人。人的不幸和恶,源于他对自身能力的滥用,让自身意志的任意性突破了理智能力的范围,从而使自由意志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而成为对自身的奴役。因此,人的自然状态的否定性,恰恰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起点。通过自然教育、物的教育以及受之于人的公民教育,现代人才能获得真正的道德自由和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