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其中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里的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什么叫做单“位1”“?1”为什么要加引号?笔者就此问题曾问过许多数学教师,然而所有的回答都不能令人满意,几乎所有数学教师都只能说出“××可以看作单‘位1’”,而说不出单“位1”是什么“,1”为什么要加引号。现笔者就所掌握的资料及理解,对单“位1”浅析如下:单位,在《辞海》中有这样两种解释:1.量度中作为计数单元所规定的标准量;2.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显然,小学数学分数定义中的单位,应指的是前一…  相似文献   
2.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平台,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载体.所以,教师应有效地进行教材习题的开发.  相似文献   
3.
王全夫 《教育文汇》2014,(21):30-3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因此,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非常注重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寓教学内容于学生的生活现实之中。但在实践中,教师们常常把握不好数学生活化的度,或牵强附会、生拉硬拽,或照搬生活场景,数学课上成生活课等等。那么,如何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度呢?笔者以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估算是在日常生活、测量中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估算技能呢?笔者认为,在估算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八性”:  相似文献   
5.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下如何让学生喜欢计算,使学生的能力在计算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一线教师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课题,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7.
估算 是 在 日 常 生 活 、 测 量 中 无 法 或 没 有 必 要 进 行 精 确 计 算 或 精 确 判 断 时 所 采 取 的 计 算方 法。《数 学课 程 标准 》在学 段 目标 中明确 指出 :要 让学 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掌握 必要的运 算( 包 括 估 算) 能 ”。 为 了 技让 学 生 更 好 地 掌 握 估 算 技 能 ,笔 者 认 为 在 估算 教 学中 应该 注 意以 下“八 性”。 一 、 生活 性 《 数 学 课 程 标 准 》在“ 教 学 建 议 ”中指 出:“ 数 学 教学 , 要 紧 密联 系 学 生 的生活 实 际 , 从 学 生 …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下的教材,大多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富有童趣,给师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生机和许多创造的空间。然而,教材只是一种文本、一种工具。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地改编、丰富、重组、调整、超越教材,使教材能更充分、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一、改编教材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虽经过专家精心打造,编者们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与情境。然而,由于地域的差别、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背景的不同、教材篇幅的限制等因素,所编教材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生。事实上,编者们也不可能编出符合各地学生实际的教材。  相似文献   
9.
备课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学流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面对<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该如何备课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埋没和浪费.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