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粪便并不总是令人呕秽生厌的。周公信徒会告诉你,倘若晚上梦见踩到大便或被大便袭击,此乃财运降临之吉兆。晚上归晚上,似乎没有人愿意在光天化日之下踩到屎。家居上海,求学于北京,但在桥头路边邂逅粪便,甚至不经意间来个亲密接触,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体验了。可想来,在中国,像日本俳句大师与谢芜村和松尾芭蕉那般带着点闲适和天真,吟咏马粪、马尿,会被正襟危坐的斯文人士认为“不文明”得病入膏肓、唾口浓痰咒一句“你是绊倒趴在粪池边——离死(屎)不远了”亦未可知也。  相似文献   
2.
荒正人作为“二战”后日本文学界诸多论争的实际策划者和推动者,战后初期在其主导的《近代文学》等阵地上发起了“政治与文学”论争。他超越左右阵营,以“三十岁一代”的代言者姿态,对文坛前辈们发起整体性的批判。他强调应通过“肉体的思想化”,以转向体验和战争体验为媒介,反思战前、战时放弃信仰抑或曾协力了军国主义的“四十岁一代”之意识形态主张,拒绝盲信、盲从“主义”,以此实现对战前、战时日本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扬弃,直指对战后文学主导权之争夺。面对战败“末日”,他以战争体验、战败终局为经验前提,对发展主义和进步主义提出质疑;同时强调应对战败“末日”持积极的认知态度,不惮挥别传统、从头再来。荒正人所代表的《近代文学》同人以事实以及跨战争的思想、言行连贯性为依据,在道德层面发起了对文坛前辈战争责任的追究,发出了每个人应自我革命、自我反省的呼吁;这与新日本文学会以其自身主导权为自明前提、以阵营区分为特征而指向他人的自我批判要求大异其趣,双方终而走向敌对亦是必然。二战后至今,战争责任问题在日本逐渐虚无化,回到战后初期的原点对此虚无化路径做实证性考察本身是必要的,文章也希望以此为战后日本文学史、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3.
张我军主编的《日文与日语》杂志作为“民国以来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有影响的日语研究期刊”,对日语语言文学学科而言,具有重大的学科史意义。张氏日语系列教材大大推进了日语在中国各阶层普及。作为一位师者,他不仅以有中国特色的日语教学法培养了一批精英之才,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将日语教育引入正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研究者、编者、著者、师者”四重身份的重合、互动使张我军成为了中国日语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史量才与《申报》是撰写任何体例的中国新闻史都无法逾越的重要存在.不仅仅在中国.1919年10月在世界报业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的史公在世界新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旗下经营的《申报》和《新闻报》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新闻界影响巨大。史量才曾告诫报社同人:“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史氏报业得以建立,除了经营策略之外,史公的“人格”对《申报》等报的“报格”有着决定性影响.并同时以自己的人格和报格维护着国格。  相似文献   
5.
在蔡元培由封建官僚向革命派转变的过程中,日语学习和日译西籍的阅读对其了解西学新知和革命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对"和文汉读法"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日语学习方法的探索甚至早于梁启超.在完成了由日语学徒向教育管理者的转变后,将这种日语"速成"教学法乃至自己的东文观服从和服务于近代大学的功能定位及国家的政治战略,因材施教、因时而教,对今天的日语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外语观之嬗变——对清末同文馆之争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外语教育和西学,清末中国各界在坚守汉语、中学的前提下展开了激烈论战。保守派以谨防西人宗教渗透、警惕西学冲击中学为由,对外语、西学采取蔑视、拒斥的态度;洋务派主张打破语言“夷夏观”束缚、营造中外语言平等氛围,强调外语之简易、外语教育之必要和外语在西学(尤其是“艺学”)东渐路上的媒介功能;维新派呼吁中外文兼修,反对洋务派“艺学为本,语言为末”的倾向,在外籍汉译中贯彻“政本艺末”的主张。对于外语和西学译介,由蔑视、拒斥到被迫接受而至积极倡导,近代外语观的嬗变从侧面折射出国人由华夷之辨的蒙昧走向开放、试图与世界平等对话的进取精神。其背后潜含着各派基于不同文化立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话语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文化视域中,北京的形象由虚而实、由无足轻重而变得举足轻重始于明治时期。明治时期来北京的日本文化人,既在那里"一叶知秋"地探察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态势与走向,更试图从中发现对中国"一剑封喉"的现实方策。深受汉文化浸染的汉学者的北京之行多充溢感伤情调。这种失落源于以帝都萧索破落的景观为表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孔教在近代中国的失效以及"礼仪之邦"国民的鄙俗化堕落等等。带着北京之行获得的高度文化自信和"彼消此长"的自得,为实现对华文化侵略,他们开始了理论及实践层面的谋划与探索。文化侵略之外,领土、经济利益等层面的诉求使日本对华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战争中,福泽谕吉等重要文化人剑指北京的"扼喉"之论,对战事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甲午战后,作为胜利一方的日本走上了与西方列强联手侵华的道路,近代北京也因此被强制地染上了"世界色彩",并因其具"咽喉"意义,遂成为列强在华利益争衡的枢纽。《辛丑条约》中有关列强在京驻兵等条款以及作为治外法权地"国中国"的东交民巷,都使中国的主权与民族尊严遭遇极大的挑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难以抹灭的国耻,也极大地左右了大正、昭和时期来京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书写。  相似文献   
8.
《宇宙风》曾是汇聚了"三老""三堂"、蔡元培、俞平伯、胡适、柳亚子等中国知识界的巨擘重镇,"所跨越的年代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观察中国文化人在该时期的对日情感、日本认识轨迹的时空",这些都是徐冰先生选择以该杂志为切口考察上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化人日本观的重要依据.但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人的日本认识——基于<宇宙风>杂志的考察》绪章中提出的第三个选题依据——《宇宙风》曾策划、组织过一个"日本与日本人论"特辑.正如徐冰所指出的那样,在"谈日色变"、舆论界均以"某国"指代"闯入者"的1936年,"要编辑《日本与日本人特辑》,不仅需要见识,更需要胆识和勇气".接下来的讨论便从这个特辑开始.  相似文献   
9.
从视为汉学视域中"同源同质"的存在、"日本教育"的同义词,到作为治化风俗的异域资源,在观念未大变前提下的导入、近代学术转型期学科分类的粗成,再到教育领域照猫画虎的得失权衡中的进出,日本文学在近代中国知识界、教育体制中的境遇始终是在与汉文学、西方文学同异高下的对比中被规定、被决定的.国人本有"日本文化乃直译之文化"的成见,日人对汉学之尊崇又强化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两者叠加,决定了"日本文学"的位相与命运.尽管如此,近代学术、教育转型期间关于何为"日本文学"、可否/如何进入教育的纷争与尝试,仍为中国日本文学教育的逐渐成型,积累了思想资源和制度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一、“新感觉派”文学杂志的日本文学译介概观(一)日本新感觉派未搭乘《无轨列车》1928年9月,留日归国的刘呐鸥出资与施蛰存、戴望舒三人于上海合办《无轨列车》①半月刊(第一线书店刊行,同年12月25日该刊即因宣传“赤化”遭禁,前后共出版八期)。刘呐鸥之所以以此命名,意即刊物的方向、内容行无定则,而笔者认为“前卫”、“先锋”和“现代”亦是此名中应有之意。《无轨列车》在外国文学译介上显示出一种先锋倾向,并最终成为法国“新感觉”登陆中国的“诺曼底”。20世纪20年代,保尔·穆杭(1888—1976)的创作传入中日,这个法国二流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