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1.
探寻了中西电视发展的差距,梳理了中西电视节目发展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从西方电视发展的共性力量看,中国电视发展有本体化回归、商业化、分众化及娱乐化的趋向.从电视节目形态个性化的角度出发,西方电视节目当下主流形态对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影响主要包括:真人秀节目的日常化、多样化、明星化;益智节目的复兴;电视剧对于弹性叙事的引进,边拍边播或许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民族志(ethnography),又被译为“人种志”、“人种学”或“方志学”,发源于20世纪初人类学学者考察异民族文化时的实践,就狭义而言是指通过田野采集工作,对于一种特殊文化的记录与分析研究;就广义而言则是利用各种文献资料与文化实践的融合来梳理出民族文化的整体内涵。它需要研究者深入群体内部与研究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的质化研究,是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介入研究群体的日常生活,在达到一种近乎“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发生的事情,倾听人们所说的一切,询问各种间题,借助观察、访问、记录的过程,针对所选择的场所、针对自然发生的对象而做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卓慧 《新闻通讯》2013,(12):36-38
雷蒙·威廉斯是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电视研究第一本理论专著《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的作者。电视与技术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逻辑关系,威廉斯开篇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并用大量的电视史实与他雄厚的文化研究实力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技术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既定的社会模式中进行。  相似文献   
4.
雷蒙·威廉斯是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电视研究第一本理论专著《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的作者。在这本奠基著作中他非常强调电视文化的技术性,但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技术决定论,因此,作为技术决定论的代表——"媒介即信息"理论的提出者麦克卢汉,威廉斯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本文主要对威廉斯的一些批判观点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5.
王卓慧 《视听界》2002,(2):30-31
2001年11月5日,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东方时空》再次改版。与上年11月27日倍受关注的大改版不同,此次改版可以说是悄无声息……《东方时空》是于1993年5月1日7点整隆重登场。它以20分钟的新闻为先导,同时推出“东方之子”、“东方时空金曲  相似文献   
6.
王卓慧 《视听界》2002,(6):79-79
《凤凰午间特快》(下简称《午间特快》)是凤凰卫视开辟的午间新闻时段。它瞄准全球各地在9时到中午1时整时段所发生的新闻动态,并将当天早班车报道过的新闻,重新打包整理,向观众及时传送最全面的国际社会经贸大事,成为一份别具特色的午间资讯快餐。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的《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是电视理论研究的渊源之一,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阐述电视的,与其以往批判理论有何不同,本文尝试做一次全新的解读。本文认为阿多诺的这篇文章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第一篇以电视为主题的专论,他继承了阿多诺批判理论的风格,但也尝试用内容分析等实证的手段对电视做一分析。另外,他也引入了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电视如何产生效果,并建设性地提出了电视的多层结构对受众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对制作电视的电视人加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8.
王卓慧 《新闻知识》2012,(10):24-26
雷蒙·威廉斯是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电视研究第一本理论专著《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的作者。电视效果研究从发端就是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风靡于学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威廉斯以其犀利的批判精神对实证研究提出质疑与反对,并认为电视效果研究必须将电视放入历史与社会的宏大背景中,才是真正的电视效果研究。按照这样的学术逻辑,威廉斯发现电视产生的效果实质上是出乎电视控制者的预期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