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有一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新史学”理路为什么没有延续下去,而胡适、傅斯年等人提出的汉学却得到了迅猛发展,很快把梁启超的“新史学”排除在外?其实梁启超当年提出的“新史学”,很多理念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先进的,研究方法也采用了现在我们学科内采用的方法,如历史统计是早于国际历史学界率先提出的方法,这些为我们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被“叙述“和被“重构”的对象,“八十年代”这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在今天可以说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甚至面目全非。尽管它的创造者和当事人仍然健在。  相似文献   
3.
■ :王先生 ,您好 !我受《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主编王斯德教授的委托 ,对您进行专访。该杂志设有“史家访谈”栏目 ,刊发过不少著名学者的访谈录 ,很有一些影响。您的史学理论研究和 2 0世纪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很长时间以来即为人们所瞩目、关注 ,在史学界有一定地位。下面就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学术成就、治学经验以及您对当前比较重要的史学问题的看法好吗 ?● :好的。其实在这之前我就曾读过这个栏目的一些访谈 ,例如去年对齐世荣先生和高敏先生的访谈 ,很受启发。与他们相比 ,恐怕我是不够格的。但《历史教学问题》杂志在我治学的起步阶段给予…  相似文献   
4.
剪伯赞对历史学社会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强调革命性(现实性)到宏扬科学性的曲折过程。大体说来,在解放前,他着重于前者,到解放后,他则把后者逐步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乃至于后来提出了“科学性第一”的卓识。翦伯赞对历史学科学性质的把握我们已作论述,为了完整地检阅他关于史学的社会作用的理论,从而从一个侧面看一下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对这一问题的见解的变化,这里,我们主要论列他对于史学的革命性的阐发。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学是人民革命的教科书和变革现实的战斗指南,是翦伯赞对这一历史时期历史学社会功能的总体认识。在他看来,历史学从来就是一门具有高度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他说: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记述及其指导”,“历史不是谎造的故事小说和神话,所以它不是少数人‘有趣的音乐’,而是人类在其生活的长期斗争中所展开的社会经济形态之发生发展与更替的相续的诸过程。社会  相似文献   
5.
实际的历史与知识的历史@王学典  相似文献   
6.
“学”与“识”,大概是治学过程中两个同等重要的要素。“至圣先师”孔子早就告诫我们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已经说得够彻底的了。“学”可能侧重指功力,“识”或“思”可能侧重指识力或见识。近年来,我参与了一些杂志的组稿工作,感触很深的是如何衡量一篇文章的价值。专门编杂志的人我不知道,反正我在使用两个标准,一是看是否有功力(占有材料的多少);再一个就是看是否有见识、思想、洞察力,见解是否深刻,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问,但它本身却深深地植根于现实之中;满足现实的需要,是史学发展的根本规律。注意研究时代的特点及现实对史学提出了哪些要求,并探讨如何把这种客观上的要求变为史家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王学典 《教育》2011,(30):55-57
<正>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中,顾颉刚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大师。"古史辨派"将与"乾嘉学派"一样,作为古典学史上一个特殊段落的标识,永远载入中国学术史中。对于人文学界来说,20世纪不但以"疑古"发端,还以"走出疑古"来宣告自己的结束。去今最为遥远的上古史,竟纠缠了中国学术界整整一个世纪。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以顾颉刚为领袖的"古史辨派",实际上已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不可绕过的巨大存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曾经是“显学”的历史学被迫从意识形态的第一线退居到第二线,甚至第三线,这不能不使历史学界在心态上失去平衡,他们不断寻求走出困境的出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变化就是这种探索的表现和结果.归纳起来,史学界先后经历以下几次大的思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