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写于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之后的《记念刘和珍君》,是“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杂文,有些用语比较特殊,如果不明白当时的情形,不用一点考证的工夫,就难以弄清楚。“出离愤怒”是什么意思?何以要用“偏安”“引退”?高中语文课本虽有注释,却颇多问题。以下分别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蓑葹盈室艾盈腰,谁为金漳谱寂寥, 九畹既滋百亩树,羡君风格独(止焦)峣。小原荣次郎君作兰华谱索题赋此以应  相似文献   
3.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相似文献   
4.
“爱写历史的东西和爱写自己。”郭沫若在一九五一年为北京开明书店出版选集而写的《自序》中,作过这样的概括。诚然,这指的是史剧与小说。但也不妨把他为数众多的自传著作归入其中。他的自传充满个性气质,有着一个从侧面映现出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生活的个性化的“自己”。  相似文献   
5.
在左联五烈士被害两周年的时候,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读这篇文章,在解题上就遇到了困难:以记念而言“为了忘却”,似乎前后相悖,该怎样理解呢?于是有不少同志兴“反语”之说,以求贯通。然而,“反语”说还是难于贯通。所谓“反语”,是正话反说,“为了忘却”便应当释为“为了永远记住,不愿忘却,不能忘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此义已经包括在“记念”  相似文献   
6.
在20年代文坛上,“革命加恋爱”的作品曾经风行一时。当时年仅20余龄的魏金枝却不为所动,他凭恃自己的生活积累,来描写他知之已稔的人物,叙述他乡土味浓的故事。在初登文坛的10多年中,孜孜不倦地创作乡土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标一格的作家,为乡土文学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才智。魏金枝最初的文学活动,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他在《柔石传略》中说:“五四运动在  相似文献   
7.
《六国论》是北宋著名政论家苏洵掇史实、谈盛衰、论治道的文章。许多参考书都指出了它的借古论今的用意,说明这篇政论文是根据战国时期六国破灭、秦兼天下的史实,抓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关键问题,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由此讽谏北宋朝廷应当从中吸取教训,改“赂”为“战”,避免重蹈六国的复辙。这当然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教学的要点所在。但是,苏洵在立论上以抗秦为是,这与秦兼并六国的历史进步意义是否相背?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接受金心异(钱玄同)的“劝驾”,为《新青年》写小说,其间的经过见于《呐喊》的《自序》;后来他又叙及为什么是写小说而不是以论文、翻译文字交卷,则归因于小说创作有所“仰仗”、有所“准备”。这情形,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是这样说的: 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  相似文献   
9.
一、K学堂鲁迅《<呐喊>自序》里有云:“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N自然指南京,K学堂呢,拙著中曾说:“K学堂指矿路学堂(附设于陆师学堂)”(《鲁迅作品难句解》,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129页),后来见高中语文课本注为:“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一八九九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82年11月上海第1次印刷本第172页)。  相似文献   
10.
周而复于1933年考取光华大学后不久即参加“左联”,并于其时进入文学门径,除了本人创作,周而复还参与编辑出版《文学丛报》和《小说家》。1938年在光华大学毕业后告别上海,奔向延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