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思想,在《模具数控加工》课程开发中,以先进制造技术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典型模具零件作为教学载体,并按照企业工艺流程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中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教学法,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在论述构建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探讨构建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名胜古迹中,特别是帝王圣贤的庙宇陵基前,保留着一些古代歌功颂德的古碑,它们同样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这些古碑常矗立在象一个大乌龟似的庞然大物身上,人们常称其为“龟驮碑”,意即“乌龟驮石碑”,有的地方甚至取名为“龟碑亭”.在道教圣地武当山,从山下净乐宫玉虚宫到山上紫宵宫等八大宫,原共有12座龟碑亭,碑上刻着明代皇帝的圣旨.  相似文献   
4.
思维是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掌握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原理。能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的性质、变化规律、用途等。思维能力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会他们掌握这个工具,更要重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语言应当是本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核心,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去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那是舍本逐末。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才是语文课的根本,而朗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复杂型腔制件W18Cr4V钢基体上采用磁控溅射法涂镀类金刚石,研究不同的中间过渡层制备复合结构层的DLC碳膜,薄膜中含有sp3杂化碳原子含量最高,且膜层外观结构光滑无裂痕,韧度、界面结合强度、硬度和厚度等性能指标良好.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发现Ti/TiN/TiAlN为过渡层的DLC碳膜抗剥离附着性能好,膜层间的结合强度和致密度大幅提高,涂层的内应力明显降低,DLC碳膜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了加强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科研是提高教学水平、打造优良教师队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我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的不足入手,系统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下科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用多学科视角探索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高职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和制度的创新,为科研管理工作逐渐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将"增强民族创造力"确定为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新课标"对"旧大纲"的一个重大突破。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一个学生要有创造力,首先他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其次要有鲜明的创新能力;同时,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还要为其准备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即"创新场"。  相似文献   
9.
《合同法》第44条第2款关于合同需经登记或批准才生效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作出了相关司法解释,《物权法》对此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合同登记和批准的效力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即登记或审批为合同生效要件;合同登记为对抗要件。多数登记或审批对合同效力不产生任何影响,合同登记制度应区别于物权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0.
鲁迅名作《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很明显,其中的问号和句号用得不妥。 先说第一个问号。“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是说自己不知道某一方面的情况,所以是一个陈述句,不是疑问句,不应该用问号。这句的宾语是“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如果它不作宾语而独立成句。那它确实是个疑问句,可它现在不是独立成句。众所周知,当一个句子作了另一个句子的某种成分之后,它就丧失了自己原来的语气,而服从于全句的语气。作者显然是忽视了这一点,且错把宾语独立成句的语气,当成了整个句子的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