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审美意识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并支配着人创造美、欣赏美的活动的思想、观念、意识。它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美的反射和能动反映,是人们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广义的审美意识指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认知、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观点、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等,狭义的审美意识即指美感。  相似文献   
2.
行本是古代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但杜甫学习并发展了乐府民歌的形式,没有沿用旧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拟了《兵车行》这个题目。蔡宽夫对此高度赞扬说:“齐梁以来,文士喜为乐府词,往往失其命题本意。……唯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评注》卷二)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语法和修辞属于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它们的联系来看,某些语法现象往往具有一定的修辞特点,而某些修辞方式也往往具有一定的语法特点。因此,传统的语言研究把修辞看作语法学的研究对象,又把语法看作修辞学论述的对象,形成  相似文献   
4.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从《诗经》看,有部分注释很值得商榷。现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关于人称的问题 《诗经》中所咏的人,直称其名或用某种敬称和亲昵称呼的,对于有关诗句所咏的对象,一般还不至于在理解上造成什么分歧;而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如我、予,尔、汝等)时,虽然诗中明言“尔”“我”,或承前蒙后省略,但结合上下句乃至全章究竟所指为谁,  相似文献   
5.
二、关于比、兴的问题 《诗经》的表现方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赋、比、兴”之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诗·大序》称“六诗”为“六艺”。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后世比  相似文献   
6.
注释质疑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1992年10月第一版、1993年4月贵州第一次印刷语文第一册和1993年4月第一版、1994年10月贵州第二次印刷语文第二册,两册书中的文言诗文注释,笔者认为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欠确切、欠完整,有的词语需要加注而未注。但所见未必正确,爱质所疑,以就教于编注者、广大语文教师和读者以及专家们。 (一)、《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初一册课本注:“村外有绿树环绕(近景),远处有青山。合,聚。郭,城。斜,这里是立的意思。”这对“绿树”两句的意思说得既不完  相似文献   
7.
列宁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有两种文化的特点.每个民族文化传统中,一种是代表剥削阶级封建的、资产阶级的腐朽反动的文化,或封闭、保守、僵化落后的文化.一种是代表劳动群众具有人民性、进步性、科学性的有益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总有精华与糟粕.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论著,集中反映了庄子一派多方面的思想,包括美学方面的思想。庄子的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关于艺术意境的理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意境理论的最早萌芽。 何谓意境?“以宇宙人生底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藉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底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从《庄子》里,尤其是从《庄子》中大量的寓言里,我们时时感受到这种意境之美;透过感受,我们还看到,庄子无意识地强调着意境之美,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在文学上,它一方面以夸张渲染、辨丽横肆的文辞,写出了战国肘代谋臣策士针锋相对的辩沦和纵横捭阖的斗争;一方面,在叙事状物和说理论事的过程中,塑造出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就塑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源远流长、根深柢固的。但是,爱国主义的内涵怎样?爱国主义的特点是什么?爱国主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如何?近年来,有关论著甚多,就管见所及,感到各自的见解还存在着不少分歧。笔者认为,对于爱国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颇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拟按历史顺序,以古代近代历史名人及其事迹为例,谈谈自己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