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夏天,年轻的霍纳和好友马凯拉来到落基山山脉大瀑布市的丘窦镇勘查恐龙化石。这里有一间石头小店,为了解情况,霍纳与店主布联多老太太聊了起来。或许布联多觉得眼前两个小伙子有点学问,便拿出了一天咖啡罐,说里面有一些前几天捡到的奇怪石头,想请他们帮忙看看。  相似文献   
2.
掠海翼龙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发现地点:巴西 特征:巨大的脊冠,剪刀式的嘴里下颌发达,略长于上颌 掠海翼龙(Thalassodromeus)的脊冠比例之大在史上所有动物中都数一数二. 1.1亿年前,恐龙时代. 微波荡漾的咸水湖上,一阵风吹过,低空掠飞的来者眼中一抹冰凉的寒意.面对这一抹眼神,水中的猎物皆有寒气漫过每一寸骨骼的绝望. 来者继续滑翔.忽然"哗"的一声,它剪刀般的嘴猛插入水中.随后是划水,捕获,脱离水面,挺脖,抖冠,吞鱼.一连串干净利落的动作后,它迅速掠过湖面,消失在地平线上.  相似文献   
3.
4.
正午,平静的堪萨斯内海在烈日下波光闪烁,有个幽暗的轮廓正随着洋流在一望无际的金色海面上轻轻晃动。这是一只巨大的沧龙,它已经发育成熟,肌肉饱满的身体足足有10米长。  相似文献   
5.
1980年,地质学家小阿尔瓦雷斯在意大利的古比欧考察晚白垩纪-古近纪界限的沉积层,这是一层只有10厘米厚的黏土层,它与下面的白垩纪、上面的古近纪的地质层全然不同,它来自当时的海底沉积,里面包含了一些极小的浮游生物化石。这一黏土层即将揭示一个巨大的秘密,不过,小阿尔瓦雷斯还没有注意到这点.此时他只是想知道这薄薄一层到底需要多久的时间来沉积。  相似文献   
6.
清晨的太阳升上来,照亮了银杏林、苏铁丛和一群丽阿琳龙小小的身影。在茂密的树下,雌性的丽阿琳龙把枯叶收集成堆,用它们纤细褐色的前肢仔细地将树叶堆成完美的“孵蛋器”,树叶分解产生的热量将帮助它们孵化出后代。不过,它们需要持续地关照巢内的温度,树叶需要经常更换,每对雄性和雌性需要轮流照管。小恐龙的爸爸妈妈们不得不努力丁作,将巢的温度保持在32℃左右……  相似文献   
7.
夜翼龙不"夜" 这个名字有点误导人,夜翼龙其实与夜晚没什么关系,即使有,我们在化石上也看不出来.因为命名它的科学家由化石的外形联想到了蝙蝠,而蝙蝠一般都是在黄昏、夜晚出没,所以才起了这个名字. 夜翼龙与它的亲戚兼邻居无齿翼龙一样,都生活在晚白垩世的今天美国堪萨斯州附近广阔的海面.那时,北美大陆被一个浅海所分隔,称为尼奥布拉拉海,估计有1600千米宽.在这个古海中生存的生物体型硕大无比,海中的蛇颈龙可长达1 3米,而某些牡蛎可以达到46厘米大,最终出现了像夜翼龙这样头顶巨冠的奇特生物.  相似文献   
8.
坟场中的州化石 最早的腔骨龙骨骼化石于1 881年由美国业余化石搜集者戴维·鲍德温发现,直到1889年,这一物种才由古生物学者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正式命名为腔骨龙,意思是骨头中空的恐龙. 1947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幽灵牧场发现了一个大型的腔骨龙坟场,出土了约1000件腔骨龙标本,其中包括不少保存完整的标本.随后,又有更多的骨骼标本在附近出土,还包括成年龙及幼龙.腔骨龙成了人类最了解的三叠世恐龙之一. 轻盈猎手 腔骨龙的头部长而狭窄,颈部呈S形,在颅骨的长鼻末端有着大孔,有助于减轻颅骨的重量.它们拥有标准捕猎型恐龙的牙齿——像剑一样并向后弯,前后边缘都有着细小的锯齿,牙根插入颌骨的窝里,而且在一生中会不断生长替换.它们的躯体与大部分的兽脚类一致,但肩带出现了已知最早的叉骨*.最特别的是,腔骨龙的尾部形成半梗直的结构,好像是为了制止尾巴上下摆动.由此,科学家推测,当腔骨龙快速奔跑时,其左右摆动的尾巴发挥着舵或平衡身体重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