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文化理论   4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1.
王登亮 《职业圈》2008,(1):19-19
偶尔读—本烟草行业的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是讲某烟草商业企业文化的。关于企业的使命.是这样描述的:“以人为本.为国家创造财富,为人民创造健康.美好的生活。”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不仅哑然失笑:“以人为本,为国家创造财富”没有错.这是每一个企业.特别是像烟草这样的国有企业是必须要做到的。“为人民创造健康.美好的生活,要是放在一家医药企业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但如果放在一家烟草商业企业就有点贻笑大方了。在这里我们要先认识—下什么是企业使命。  相似文献   
2.
王登亮 《小学自然教学》2012,(12):M0002-M0002
今年我一共听了80余节课,很多课上得比较好,也有一些课上得不够好。听了之后,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很多时候,在上得成功的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比较精彩,而在不成功的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么不着边际,要么平淡空泛,导致教学不顺畅。  相似文献   
3.
4.
本学期我共听达标课80余节,下面就其中的几节科学课谈谈我的看法。案例一:《有趣的沉浮现象》这一课,教师直接导入课题,提出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2.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描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目标制定上具体、层次清楚,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学习目标体现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目标出示简洁明了。可是接下来教学过程的设计就不理想了,本来这是一节实验课,应该先让学生观察现象,独立思考——猜测,提出问题——然后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可是在这里教师代替了学生,教师做了演示实验。学生当了观  相似文献   
5.
借喻,就是借某种具体的东西来描写另一种东西的形象,借一样东西的某一点特性来比另一种东西,借一种环境里的情景来比另一种环境里的情景,借一种事情的道理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不论哪一种,总是借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而这两种事物在整体上本质极其不同,但两者之间又必须具有某一点极其相似之处。这是构成借喻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例如: ①为人进出的门紧锁普,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 ③(小花猫)在你写作的时  相似文献   
6.
王登亮 《科学课》2008,(11):52-53
几年前听过一节科学课,教师发给学生使用的科学记录单简洁实用,使课堂增色不少。然而,学生课后却将记录着他们研究细节的科学记录单随手丢弃,教师也视而不见,忙着收拾实验材料。看到这一景象,我感到很遗憾。科学记录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真实记录,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状况,应该是教师分析教学、反思教学,进而改进、矫正教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登亮 《职业圈》2008,(1):81-81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能用语言所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努力塑造出色的员工形象!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