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规定了一个国家未来数年的文学艺术秩序、标准和原则,在社会革命体制的调整与重构期,赵树理应运而生。他把农民作为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并将其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文学视域里。但我们研读赵树理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创作实践与《讲话》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与工农兵结合"的内在精神少有契合而多有错位。这种不容忽视的错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树理及其作品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芳华》是严歌苓的自传性小说,它是一个过来人对青春、爱情的诠释。小说在一个"全景敞视"视域中,用几个女兵的命运变迁讲述男兵刘峰的平凡及其意义。小曼的成长困境与刘峰的不堪遭遇,体现着个人与时代、历史与现实的复杂联系,经由他们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斑驳的时代缩影与复杂的人性图景。  相似文献   
3.
闻捷在新疆生活数年,钟情于哈萨克民族文化,并从哈萨克民歌中吸取了丰富的诗的养料,以一个久别归来的哈萨克人的身份,充满激荡之情地写下了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诗中随处可见诗人向哈萨克民歌借鉴的痕迹,并集中地表现为对哈萨克民歌的题材、修辞手法和歌唱形式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青春之歌》是著名的红色经典小说,自1958年该小说初版本行世至今,戴愉这一角色之于〈青春之歌=》的叙事功能被长久的忽略。笔者以为,戴愉是个没有信仰的叛徒,更是个被隔离的病人。在〈青春之歌》中,这一角色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本文就以《青春之歌》中的叛徒戴愉为例,从其叛徒和病人双重身份人手,试析这一双重身份所承担的双重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5.
《创业史》是柳青用心血浇灌出来的奇葩,小说主人公梁生宝婚事的解决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恰恰是被以往评论者所忽视的。柳青对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明冲突的思考,通过对梁生宝的初恋对象徐改霞和结婚对象刘淑良的塑造,无意识地流露于文本之中;通过症候式分析文本的空白和缝隙处,可以全新地解读《创业史》,进而获得一种反思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