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狗年来临之时,在新年祝福语里,在手机短信里,在狗年邮票里,国人对狗宠爱有加,尤其是借狗的叫声谐音复制.称狗年为“旺”年,祝福语则为“新年旺旺旺”。本拟从中国传统化的角度,选取与狗有关的成语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文是古代文献中被广泛使用的修辞表达方法,也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现今文言文学习中,对文训释已被广泛使用。“对文”还有“相对为文”、“相对成文”、“对言”、“对举”等名称。“对”就是“相对称”;“文”就是“文字”,也就是文字所表的词或词组(古代大多字词不分)。故“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对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对字。一般来说,所对之文应是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对相反。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单句内对文(又叫句中对文)和多句对文(又叫句间对文)两种。前者一般是一…  相似文献   
3.
王笑琴 《大观周刊》2011,(19):134-134
在我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生涯中.绝大多数教的是中高年级,我深有感触的是学生的习作难教.我常常感到苦恼:每次学生写好习作.我就一个一个当面辅导.誊写后交来我又埋头批改。作文本上既有圈圈点点,又有我耗费了时间与精力的眉批和总批。可是,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习作.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并不认真留意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久而久之,老师常为学生习作苦恼,学生也为习作头疼.  相似文献   
4.
小说“玦”     
作为古之“瑞玉”的环、(?)、璧、瑗统属于“圆玉”。圆玉即圆形而中央有孔的玉。《尔雅·释器》曰: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谓之环。”郭璞注曰: “肉,边;好,孔。”意思是:中心孔径小于边的宽度,即“肉倍好”的圆玉,叫  相似文献   
5.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首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  相似文献   
6.
称谓问题不仅能反映人际之间的关系,也是调整人际关系的润滑油、表达感情的显示计,还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早在1984年日本《朝日新闻》在评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称谓问题时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表示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称呼而广泛使用的‘同志’.最近有点使人感到不久于人世了。在饭店如果对女性服务员呼一声‘同志’,她会立即把脸扭向一旁,不予理睬。但是如果叫一声小姐.她会马上高兴地答应‘是’。”《北京晚报》也在同期发表了一篇报道:“最近我在公共汽车上,一个年轻人客气地说:‘师傅,往里靠靠。’我是个军人,没有想到人家会这样称呼我,怔了好半天,才明白是在叫我。”作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国诗”的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格律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灭是近体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体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对于中师  相似文献   
8.
宫廷仪仗队,各列人数相等,两两相对,整齐有序,表现出天子的神圣不可侵犯,显示出整齐美、崇高美、威严美。而近体诗对仗的含义就源于此,它同样要求整齐、对偶工稳。具体地说,要求出句与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学习中,对语文知识实行“点点相连、环环相扣”的复习方法,经事实证明,它对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巩固、丰富所学的知识,培优补差和较大面积地获得语文教学的丰收,是行之有效的。所谓“点点相连、环环相扣”的方法,就是在一种文体、一篇课文或一个练习题甚至一个词语的解释中,运用上挂下连、左右比较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切实地把握和确立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  相似文献   
10.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正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