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由于缺乏兴办新式教育的经验,近代中国兴学观念、学制系统乃至一些具体措施,都来自对西方国家的模仿;由于缺乏兴学资金,政府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由于引入的是异质教育,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长期难以适应.由此形成近代中国兴学过程中的三个鲜明特点:模仿发达国家的教育,广泛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教育活动,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处于难以适应之中.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诚实、亲师友、学思结合、阙疑、创新、强勉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体会就如何治学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促使前近代商人借助教育奋力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功商人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介入教育活动;商人介入教育活动对商人和教育双方都发生作用,并对双方产生不同影响。然而,就教育变革而言,前近代商人介入教育的活动促进了固有教育的发展,而制约了教育的近代变革。  相似文献   
4.
5.
在异域人士看来,晚清教育不仅观念陈旧,而且在内容与方法上存在严重问题。观念陈旧体现在将教育定位成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过度强调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教育的自身价值;内容问题体现在古典教育占据了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鲜有科学教育的成分;方法问题体现在念、背、打等灌输法而非启发法依然是教育中主导方法。其结果使教育也使得教育所培养的人仅能成为现存社会的被动适应者,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或引领者,这是中国教育乃至社会难以实现新陈代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学徒教育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并随社会发展而变迁.在学校教育不传授同生产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术时,学徒教育以其独特的价值展现其不可替代性.严格的学徒规制和具体的培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徒教育的质量,为底层民众实现职业转换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并为学徒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学徒期间形成的优秀品质,成为学徒出师后获得成功的内在精神动力.近代中国,大批社会底层民众通过学徒教育,实现了职业的转换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就"中国现代化问题"向社会名家征文,进行专题讨论,以期唤起人们对现代化问题的关注。应征者各抒己见,对当时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困难与障碍、先决条件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中论者对法治与工业化、人与现代化的关系、农业发展在现代化中作用的认识与主张,对当前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博物馆都在想方设法吸引观众,以履行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实现其传承文明和创造新知的使命担当。作为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部分博物馆吸引观众的做法,不仅成效显著,而且其做法具有可鉴之处。本文基于美国部分博物馆吸引观众的具体实践活动与方法,探究其中的经验智慧,以期对我国博物馆在吸引观众方面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先后出现两个教师节:即带有自发性质的"六六"教师节和带有法令色彩的"八二七"教师节。前者是教师谋求改变自身生存境遇自发发起的节日,后者是国民政府为实现政治意图以法令确定的节日。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实业家,穆藕初认为,振兴实业是国家富强的根本.然而,实业是科学的应用过程,科学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实现教育与实业联接的纽带.实业的多样性决定了实业人才的多样化,并决定了多路径的教育发展模式.由此.穆藕初阐述了他独特的实业教育思想并积极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