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已知信息与新信息不断更替的过程,因此,需要说话者不断地推断听话者的心理认知活动;而同时,听话者也在交际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理表征,使得交际得以进行。  相似文献   
2.
王辰玲 《文教资料》2009,(17):32-33
艾利斯·沃克(Alice Walker)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提出了“女性主义”的理论,重视文学创作中的黑人女性话语。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黑人女性群体.充分显示了她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她的短篇小说《日常家用》(Everyday Use,1913)中描写了围绕着旧“百衲被”(黑人传统文化遗产的象征)发生的冲突,展现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本文着重分析了女主人公梅格,从人物的失声到人物意识的凸显,进而到人物性格的凸现.逐步揭示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美国黑人文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以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为例,从对话的视角运用评价理论中的介入次系统来分析演讲文体语篇。通过分析,了解演讲文语篇在介入次系统下如何包容或压制不同的话语声音。  相似文献   
4.
王辰玲 《科教文汇》2009,(28):263-264
由朗加克(Ronald W.Langacker)创建的认知语法对语言结构做了系统的解释,将语言能力和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来看,词类是图武性的象征结构,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本文以认知语法为视角,描述了如何通过其象征性,图式性以及语义功能来界定名词和动词的词性。  相似文献   
5.
动结动词作为一种典型的汉语复合动词,往往无法从形态上体现语法功能,其语法化现象难以考证。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能有效规避语法功能在形态上的体现,从主体化和图式化两个维度确定语法化现象。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为动结动词的语法化现象提供理据。研究发现,汉语动结动词在事件融合下认知主体从最大域进入即时域,对V2事件的或然性做出选择,实现主体化特征。此外,V1的语义由最初动词的原型图式虚化为动词基本图式、由原先表征过程转向突显过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形成了从行为域向时间域上的抽象化转变,具有图式化特征。因此,汉语动结动词不仅是一种词汇化现象,更是一种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语言渐进思想一直以来是不同流派语言学家关注的语言现象之一,随着各流派理论的成熟与完善,语言渐进思想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语言流派主要从经验认知层、语言系统层、语言内部结构层来阐释语言的渐进思想,但没有以语言渐进性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的高度来阐释。  相似文献   
7.
以韩礼德提出的人际功能为视角探讨英语小句的极。从命题小句和建议小句这两种不同的意义小句出发,分别描述小句中极的等级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否定的范围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利奇、克鲁斯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意义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根据韩礼德提出的语言具有三大元语言功能,词汇意义包含三个部分: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概念意义体现符号的外在含义,从义素的角度进行分析;人际意义体现词汇的语体意义和情态意义,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意义;语篇意义体现词汇在语篇中形成的前后连贯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