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浅议重视和提高扫盲教学质量朱文轩,王连昌近几年,全国每年扫除文盲约500万人,文盲的比例由1982年的34.5%下降到现在的16.4%,其中青壮年人口的文盲率降至7%以下。扫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努力提高扫盲教学质量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相似文献   
2.
加强扫盲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河南朱文轩,王连昌一、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力量的专兼职结合的扫盲队伍在我国扫盲史上,曾规划定期在全国范围内扫除文官,但是没有能够实现;很多地区经过努力实现了脱盲,不几年又复盲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下决心建立专兼职...  相似文献   
3.
浅谈重视和提高扫盲教学质量朱文轩,王连昌本文结合扫盲工作的实际,就如何重视和提高扫盲教学质量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要切实重视扫盲教学的质量问题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开展扫盲工作,每年都把扫盲任务量比为具体指标,逐级分解到市、县、乡来完成。...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经过十四大的概括和阐述,成为全面、系统、严密、高层次的理论体系。十四大正确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早在1980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要恢复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5.
运城,座落在宝湖——盐池池畔,南依中条山,北望吕梁山,东屏太行山,天险黄河绕其西南奔泻东下,被称为晋南三角地带。它地当秦、晋、豫三省通衢之会:北达临汾太原,西北控制禹门口,西南扼制风陵渡,东南扼守茅津渡,山西省大动脉——同蒲铁路贯通南北,是山西的南大门,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6.
1937年8、9月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后,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0月以后,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先后在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创建抗日根据地。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军事战略上,标志着我党由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上,是华北三大抗日根据地的立足点和出发地;在革命道路上,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在民族战争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浴血奋战了50年,最后终成泡影,为此而抱恨终天。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它无可辩驳地说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根本行不通。 一、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三起三落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前赴后继,浴血奋斗,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中,三起三落。纵观历史,其规模和声势,一次不如一次,呈下降的趋势,最后,是以其理想的破灭而告终。  相似文献   
8.
9.
山西辛亥革命滥觞于太原,战斗在全省各地,其中尤以河东地区最具声势。 武昌起义暴发之后,山西革命党人奋起响应。1911年10月29日太原新军起义成功,并于当天,宣布独立,成立以闫锡山为都督和温寿泉为副都督的山西军政府。从此,辛亥革命的烈火燃遍全省。河东革命党人纷纷云集运城编练民军,积极配合晋军政府南征军和陕西军政府秦陇复汉军,于1911年12月29日光复运城。不久,成立河东军政分府,接着进行南守平陆、北伐平阳,战斗异常激烈,直至南北议和停战而终止。河东晋军政分府存在期间,实行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一个比较典型的地方政权。它有力地维护了山西辛亥革命成果。在山西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瞩口回回d出 口】L五口n王匕j四区龙鱼 二毛 阿’电 四月问间色 *n 也回问声  相似文献   
10.
一、河东军政分府始末1911年10月29日,山西人民在同盟会山西分会的领导下发动太原起义,并于当日组织成立山西军政府。新军八十六标标统、同盟会员阎锡山和陆军督练公所帮办兼陆军小学堂监督、同盟会会员温寿泉分别被举为山西军政府都督和副都督。不久清军进攻山西,1911年12月12日,为避清军进攻太原,阎锡山率革命军一部转移晋西北,后进驻绥远。留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