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王铁仙 《中文自修》2007,(12):56-56
高中语文课本中阅读部分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或专题,其名称已在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前言里一一标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册课本的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均分别为"现代  相似文献   
2.
在本刊前几期,我们谈了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部分的几个编写思路,现在略谈写作部分的编写意图。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学生常常视为畏途。写作究竟有无方法可循?语文课本能否提供出学生习作的“路线图”,来启发学生?古人常说“文无定法”,是十分可贵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3.
反封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新时期文学起点上一个鲜明的标志.这一觉醒,是对刚刚过去的"文革"时期带有封建专制主义色彩的思想钳制的猛烈反拨,也是以个人创造性为生命的文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觉醒,在文学观念上,表现为对千年传承的以文学为"贯道之器"的儒家文学本原论的真正突破;在创作主题上,表现为对折辱个人尊严行为的反人道性质的揭示,对蔑视个人感情的抗议,对独立人格的呼唤.这种觉醒拥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性意义.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反封建主题的作品很少出现了,把文学作为另一种"贯道之器"--"贯"西方某些流行观念之"道"以及"私人化写作"先后成为时尚.但是,如果作家忠实于现实生活,忠实于对生活的深刻感受,那么他的作品里就一定仍然会发出某种反封建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新文学运动发生之初,周作人写了一系列论文,阐述他关于新文学的主张。他在《思想革命》一文中说:“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因为白话也可以表现封建主义的荒谬思想,那算不得新文学。那么新文学应当有什么“思想”呢?他认为就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在内容上也就是在实质上与封建主义旧文  相似文献   
5.
6.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材”,并非只是课本,还包括《教学参考资料》,与课本配套。 课本当然是基本的教材,是教学的“底本”。但是对于课时多、工作忙的中学教师来说,教参也是很需要的。其实,不仅是中学老师,每一个智识者,对某一事物(包括某一文本)的理解、感知能力和相关的知识储备,总是有所不足的。因而编写教参,帮助老师理解、感知课文:提供一些必要的相关资料,以减少老师翻检之劳,确实是必要的。它可以成为老师们的共同朋友、助手以至于良师。  相似文献   
7.
叶绍钧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也是叶绍钧散文中比较独特的一篇。叶绍钧的许多散文,常常是拣取身边琐事,娓娓而谈,笔调舒缓,情调悠闲,或抒发乡思离情(如《没有秋虫的的地方》、《藕与莼菜》),或品鉴人伦草木(如《“双双的脚步”》、《牵牛花》),或怀念友人旧谊(如《与佩弦》),从中隐约透露出对一种切实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追求。《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不同于这一类。如果说,前者似是近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篇什,那么,这是显示出了“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它以短促急骤的节骤,高亢嘹亮的音调,控诉帝国主义者屠杀我国人民的血腥罪行,表达出“满腔的愤怒”。读了这一篇,我们可以领略叶绍钧散文风格的另一面,更清晰地窥见“作者的全人”,看到他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固有风貌。有人说,散文是“以意为主”的,从《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来看,确实可以这么说。这篇散文,就是立“意”于对帝国主义者的“满腔的愤怒”,所有的材料,都是以此贯串起来的;也就是说,所有的景色、场面、人物、事例都为表达愤怒服务,也随着这种感情的奔腾起伏而呈现出来。并且,这种以意为主的特点在这篇散文中还表现得特别充分。作者几乎不对景色、场面、人物、事例作细致的描述,甚至往往不作完整的描述,他是“愤怒地张大眼睛”来看这一切的,是通过自己愤怒的感觉来写这一切的。愤怒使  相似文献   
8.
政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既能相互交融 ,又存在矛盾。瞿秋白在 2 0世纪 30年代参与左联文学活动时期 ,处于政治家与文学家两种身份的自我认同之间。他在这个时期对新文学的贡献和认识上的偏误 ,值得今人思索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王铁仙高师教育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方面,应当努力去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整个高教也是如此。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使许多不拟升学的高中生和农村的初中生一毕业就面对市场的选择,而适者“生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