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国家民族教育研究课题组委托,1988年泼水节前夕,我们到云南边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民族教育调查。从昆明到德宏,由德宏转临沧,由临沧入西双版纳,行程上万里,调查县(市)十几个,深入村寨二十多,座谈上百次,并参加了第三次云南民族理论研讨会,从各个方面对云南边境民族教育进行了广泛的了解,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2.
一、世纪之交民族教育的特点世纪交替之际的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具有新的特点:(一)阶段性。世纪交替之际的少数民族教育,是本世纪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状况,代表着我国在20世纪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因此,我们一定要全面完成党和国家提出的20世纪末民族教育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为本世纪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划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朝鲜族(人)教育比较初探王锡宏近几年来,中日两国朝鲜族(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日本学者、在日朝鲜人前来考察、研究中国朝鲜族教育。在日朝鲜人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中国朝鲜族和民族教育研究者的兴趣。本文以相互交流和借鉴为目的,试对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中国地市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从中国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和广大地市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阐述了地市高等教育的特殊战略地位,在分析地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预测了地市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21世纪前10年的中国地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构想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防止学生高考作弊,今年吉林省将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要求考生体内不得有金属器件,金属探测仪一响,即便只是文胸后面有两排金属搭扣,也将被拒之门外。体内支架、牙托等均要开具医疗证明吉林一位高三班主任近日给学生总结出高考"穿衣宝典":文胸要换成背心,裤子穿松紧带儿的,鞋子最好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与少数民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简述中国未来教育研究会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于1997年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了“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与少数民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认为:实现少数民族现代化,少数民族经济现代化是基础,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受教育规律的影响,又受民族发展规律的影响。在多民族或多元文化的国家里,少数民族教育总是在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存在和发展。少数民族能保持或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其民族教育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各种因素及其文化教育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民族文化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战略模式的选择、目标的设计、重点的确定、步骤的划分,是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框架的核心部分,是研究实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的起点和归宿,是指引人们前进的航标,是民族教育发展战略得以确立的主要标志,对民族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在说明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研究背景和方法的基础上 ,阐述了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概念、双重性之间的关系、双重性的根源、双重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进而论述了该理论的创新点及实践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筹备组织的“跨世纪中国民族教育实践与理论研讨会”于1995年7月20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研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理论体系和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的性质、特色、理论框架、基本范畴等问题。 与会者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论。有的代表提出用“文化教育诸因素相互联系”的思想和方法,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以此来揭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本质和特殊矛盾。按照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的对立统一是联系中的对立统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