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从曹禺戏剧观论其剧作之变化及其内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自己没有 ,评论界历来也没有从曹禺戏剧观内在矛盾因素的变动上及其剧作的基本模式上 ,来探寻过他的创作的发展过程及其陷入困境的原因。本文作者将他在研究古代文学中所创造的 ,并在其专著《文学史新方法论》中详细予以了阐述的历时性的历史与逻辑之统一的方法 ,引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具体地说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从曹禺戏剧观的三个因素 :写实、做诗与出戏的变动及组合上 ,第一次阐述了曹禺从《雷雨》、《日出》 ,到《原野》、《蜕变》以至《北京人》的创作过程 ,是一个沿着戏与真、诗与真以及戏与诗的矛盾展开的逻辑进程 ;在这一历时性的阐述之后 ,作者进而将曹禺这五部剧作划分为两种类型 ,从中抉发出曹禺剧作的内在模式 ,由此予以了曹禺这五部剧作以统一的理解。在上述分析中 ,本文又一方面从曹禺创作的基本模式及其戏剧观之内在矛盾的日益暴露所造成的艺术困境的加深上 ,另一方面则从三十年代初期到四十年代初期文艺潮流的变动上 ,说明了曹禺上述创作模式之必然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2.
<正>写作缘起人们常说,往事如烟,但也有人说,往事并不如烟,二者其实不矛盾。人们在时间推移中所经历的新的事物以及产生的新的情感体验不断积聚着,对于往事的记忆自然会淡化下来,但人们经历过的独特事情,以及其时产生过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却是难以忘却的。于是,如烟的往事中就有了不如烟的存留。这次八四级同学毕业三十周年返校,纷纷写了回忆文章,这是很自然的,人总是难以忘怀青春时期。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说,五岁以前的经历,会在人的一生中产生决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文艺学概念:社会政治学模式,用以概括本世纪从二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艺的主要走向及其占主导地位的形态。作者以新诗大众化、民族佛的具体历程对社会政治学模式自兴起、发展到占统治地位以至衰亡的全过程作了勾画;并以上述历史过程背景,对郭沫若、艾青、田间、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代表性诗人及诗派各自的命运,从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角度,作出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在《德充符》篇中,王骀的寓言正面表现了弱者特别是遭伤残者希望以脱略外形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想,然而这样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在真实的生活中却并不容易得到承认,申徒嘉的寓言便反映了这一情况。“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李颐云:“申...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文艺学概念 :社会政治学模式 ,用以概括本世纪从二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艺的主要走向及其占主导地位的形态。作者以新诗大众化、民族化的具体历程对社会政治学模式自兴起、发展到占统治地位以至衰亡的全过程作了勾画 ;并以上述历史过程为背景 ,对郭沫若、艾青、田间、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代表性诗人及诗派各自的命运 ,从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角度 ,作出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史剧观的讨论,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了很大的展开与深入,产生了多种意见。尊重史实,历史剧应间接服务于现实,是当时的普遍认识,而在对艺术要求的照顾上,不同的剧作家有轻重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