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究高校实施兵团精神育人工程的实践策略并展开相关思考。[内容]在梳理高校兵团精神育人工程育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改进、完善文化育人思路。[方法]该文以笔者相关研究经验为基础,结合高校实施兵团精神育人工程的重要价值进行具体策略的设计,并进一步围绕其中的细节元素展开思考分析。[结果]该文首先从明确精神内核、构建思想长城、树立价值观念三个角度阐明高校实施兵团精神育人工程的重要价值,以此为基础设计挖掘文化元素、营造德育氛围、丰富实践形式、活用信息技术四个层面的实践策略,进而围绕内容与形式、方法与需求两个角度展开细节思考。[结论]高校实施兵团精神育人工程契合当下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相关实践策略的设计与实践具有极为广阔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王需 《文教资料》2009,(2):8-10
唐宋诗词中出现了“男子而作闺音”现象,本文试从词史发展、诗词的表现手法、文学审美心理转变及诗词所寄予的政治内核等方面做一探讨,同时指出这种现象对宋元以后的戏曲、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需 《文教资料》2009,(3):19-20
在余华的小说中,人与世界的抗衡,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好像人一出场就被派定了失败者的角色,人物主体意识趋于瓦解,无力把握现实,更谈不上与现实的对抗。本文将以《活着》一书中的内容分析余华对人生兴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宿命感,在他眼中,生/死。善/恶,美/丑,爱/恨都不再具有原初的二元对立的性质,相反,它令人联想到黑夜白昼自然而然地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4.
王需 《文教资料》2013,(34):56-57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是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作者旨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渗透作用,探究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为更好地从事中职学校德育各方面的研究提出见解。在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中职生的德育实践中。通过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渗透作用,丰富教育手段、拓宽教育栽体、创新教育方法、营造教育氛围,为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全新视角,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目标。并期待通过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中职德育的渗透作用,对加强中职德育领域研究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德育内容的进一步选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需 《文教资料》2011,(24):236-237
文章介绍了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教学的国外研究文献。当前情境教学模式理论尚不够成熟,实践也不够普及,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