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认知诊断模型是新一代心理测量理论——认知诊断理论的核心。它可分为潜在特质模型和潜在分类模型两大类。其中,潜在分类模型主要用于分析被试的作答过程从而探讨被试的潜在知识结构,克服了CCT和IRT的缺陷,开创了教育与心理测量领域新的里程碑。本文首先介绍作为该类模型基础的规则空间模型,然后集中探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新的潜在分类模型,最后对这类模型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甘媛源 《成人教育》2011,31(12):67-69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不同是孟子与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两者的思想理论在道德社会化的目标、核心内容和实现途径方面均存在差异:孟子认为道德社会化就是社会个体通过"养气"、"寡欲"等自我教育方式成为兼具"仁义礼智"高尚道德的人;荀子则认为道德社会化是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君子"、"圣人"的榜样作用下,在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教育社会成员成为自觉遵循礼法的人。尽管存在这些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对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心理测量理论的发展,潜在分类模型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研究者的关注,它能够通过分析考生的作答过程来探讨其潜在能力倾向,改变了以总分来评判学生能力的传统评价模式。首先探讨了作为该类模型基础的规则空间模型,然后综述了近年来国外有关潜在分类模型的研究,最后对该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