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贵刊第10期刊登了张文斌同志的《培养学生运用多重复句的能力》一文,我学习之后,受益非浅,但对例(6)的分析有不同意见,愿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期张文斌同志的帮助和贵刊的指导。张文斌同志对例是这样分析的: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常把比较句和比喻句混淆在一起,张冠李戴。例如①“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象秋天似的凉爽。”(高中语文第二册267页“思考和练习”四.1)统编教材把这句话当作比喻句;②“夏日登山,钻进深深的岩洞,一阵寒气袭来,身上的暑气顿消,立刻使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190页第1小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教参把①和②都当作比喻句。其实①和②都不是比喻旬,而是比较句。人  相似文献   
3.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的“状元宰相”和“地底下”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有的答案是“比喻”。(见1989年《语文教学通讯》第一期48页)这个答案值得商榷。我认为“状元宰相”和“地底下”都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有人说它是“比喻”,这实际上是将借体误为喻体了。是相似还是相关,这是借喻和借代的本质区别。借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而不相关。大都是两类事物。一般都可化为本体象喻体的格式。借代的借体和本体相关而一般不相似。大都是同类事物,一般都不能化成本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