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秦的发展过程总共经历了三次文化转型。第一次是西周到春秋早期,史官文化取代巫术文化;第二次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晚期,法文化取代史官文化;第三次是秦统一前夕到秦帝国时期,帝制国家文化取代法文化。秦的三次文化转型体现了其思想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体现了其文化内容的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2.
《吕氏春秋》提出了"长利"、"大忠"、"公"的观念,代表了功利主义伦理观念在秦的正式确立。"长利"是从国家、天下的角度出发,重视整体利益、普遍利益、长远利益;"大忠"要求绝对忠诚于君主,反对个人之间出于私心的相互忠诚,反对损害君主和统一国家的利益;"公"认为君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必须重视天下人的利益。秦帝国时期宣扬天下国家观念,极力表明秦帝国的建立代表了天下最普遍的利益,对臣民提出了以忠和孝为核心的道德要求,追求长治久安,是对《吕氏春秋》功利主义的实践。功利主义的确立与实践,是对利己主义的反对,是秦伦理思想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记载和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秦在西周到春秋早期,建构了完备的礼乐制度,《诗经·秦风》作为秦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得到传播。《诗经·秦风》反映了秦礼中的飨礼、田狩、车舆制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诗经·秦风》表现了秦地风俗,具有"教训正俗"的意义,反映秦国臣下对君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加强。从《诗经·秦风》来看,秦所建构的礼乐制度具有自身特点,是在新的形势下对礼乐制度发展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必须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改革,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具有自己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论秦的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的立国一般认为是秦襄公被封为诸侯时,但从秦的发展来看,秦的立国经历了一个过程。从非子到襄公,秦的实力不断增强,控制的地域不断扩大,到文公时,形成了地域性的秦国。在这个过程中,秦主要依靠军事力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政治制度,周、秦关系则微妙而复杂,且充满了矛盾和利害冲突,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