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 ,全球化问题已成持续热点 ,其涉及面愈来愈广 ,为探讨全球化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及互动关系 ,本刊与我校政法系于 4月 6日联合举办了“全球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讨会 ,来自首都高校、科研单位和我校各文科院系的专家学者就全球化对经济、哲学、法律、文化、历史、教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座谈会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锐生主持。以下是各位学者在此次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3.
三 缺乏平等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缺陷。 这里所谓平等观念,是以近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观念和制度为参照系而言的。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寻找完整的、现代意义的平等观念,当然是不可能的。但这是不是说古代就只能有等级观念,而不可能产生任何相对的平等观念呢?恐怕也不是。在西方古代,同样是封建等级制度下,等级观念的内容就与古代中国有所不同。其中就包含一定的平等观念,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又一差异。可见,等级制的社会中并非不可能产生一定的平等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平等观念,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忠”的原初含义,乃是发自内心、尽心。本义上的忠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人,它只对己心负责,是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必须在同其它社会成员的交往中得到落实和验证。古代知识分子实际上是以“事君”、“事主”的职业的,忠君实际上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忠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忠即原初意义的忠,狭义的忠则是这一抽象的道德原则在君臣关系上的具体化和对象化。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退出历史舞台,狭义的忠便失去了对象。广义的忠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活动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它在忠诚、忠信、忠敬、忠恕、忠直中得到展开。  相似文献   
5.
根据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万物在大道面前都是平等的,人不过是万物中的普通成员,这一观念奠定了道家万物平等观的基础。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思想,将潜含在老子学说中的万物平等观加以充分发挥,并落实在尊重万物的"天性"之上,对人类的自我优越观念和"以人助天"、"以人灭天"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提出了人类的标准并不适合于万物的鲜明主张,旨在消解和纠正以儒家为代表的人贵于万物的世俗观念。道家的万物平等观对于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难得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放放的化传统都必须回应全球化的挑战,这种回应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改造和优化自己的化传统,其二,向全人类贡献自己化传统中的优秀内,穷人这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那么,中国传统化中包含有哪些具有全球价值的内容呢?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化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以做出哪些贡献呢?海内外的学们的如下方面大致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7.
孟子以心性论仁 ,对孔子的仁学思想做出了最重要的诠释和发展 ,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二程、朱熹沿着孟子开辟的心性论的路向继续诠释 ,使仁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重大的推进 ,获得了完备的理论内容和成熟的理论形态 ,并由此构成了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了二程和朱熹以体用言仁和以生意言仁的思想 ,并分析了此种理解与诠释所具有的思想史和方法论之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的反思(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需要弘扬的好的方面,又有不宜弘扬的不好的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是多方面的,本文所论诸如对科学技术的漠视,缺乏实证科学的精神;过于强调道义的价值,缺乏注重功利的传统;缺乏平等观念,缺乏民主传统、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等只是举其数端而已。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研究传统文化的缺陷与弊端,去芜存菁,扬长避短,使之适合现代化的需要,才是科学的、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在人类明发展的早期,就依据自然主义的理念,预风到了明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道家式的忧患意识,是对整个人类的前任和命运的终极翔现代人类正面临着多方面的严重问题,而老子思想中以自然主义为基本精神的古老智慧,正可以作为现代人寻找化对策、解决生活危机的新的智慧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经过系统的考察,认为《左传》和《国语》中的"仁"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左传》和《国语》已经开始了在"全德"的意义上使用"仁"的理论尝试,探索在众德之外寻找一个能够包容、涵盖众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义的"全德",从而为孔子"仁"学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在方法论上也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突破的阶梯.孔子沿着《左传》和《国语》探索出的路子继续前进,对"仁"进行了关键性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仁"之"全德"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