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作为知识人的鲁迅如何理解、阐释并促进中国的革命问题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关于鲁迅与革命文学的研究,或者纠缠于“革命文学能否成立”和“什么人具备资格”(革命人能否成立)的问题,或者引用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中与其言论表达相似的观点作为证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生活、文学、政治、革命之间的转换机制问题,而这个问题更多地涉及鲁迅如何形成革命文学观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鲁迅所弃译的厨川白村和鹤见祐辅的几篇关于政治、文学与民众关系的文章则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茅盾被认为是以文家之笔写社会结构的圣手。科学的文风、理性的社会解剖为后人所称道。其笔下的人物大多处于一种宿命的生的欲望中挣扎着活下去的努力的境地。过去对茅盾小说的解读更多地是做了社会学的评价和判断,而不是把小说当作小说、艺术形象当作艺术形象。本文则从美学的艺术的角度,认为他们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生命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对于新的现代文明的一种恐惧和拒绝,为了实现活着的基本的欲求而挣扎的卑微灵魂。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因社会现实变迁和传统教学习惯的养成有着强烈的教学改革要求。根据笔者在具体的现代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认为现在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应该处理好文学史实事件、文学史识意识及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存在的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新历史观对中国世纪末文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一开始便以反叛历史、挑战思维、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世界社会文化思潮和中国社会文化思潮。新历史观有中国式的外生资源,即非文学性思想资源,就是指新时期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空前生态化。新历史观也有西方式的外生资源,即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当代性转换和后现代语言观下文学语言的解放以及语言对历史的重新叙述。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思考和探索中国文明现代转型的重要作家,早在留日时期的文明论的中心概念便是"立人".这不仅是异国体验,也是中国文明和文化现代转型的落脚点,是探索和思考中国国民性和人性的出发点.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和清醒的个人思考促使鲁迅立人思想有所变化,由期望"天才"而转向对现代"民众"的出现和培养.  相似文献   
6.
茅盾被认为是以文家之笔写社会结构的圣手.科学的文风、理性的社会解剖为后人所称道.其笔下的人物大多处于一种宿命的生的欲望中挣扎着活下去的努力的境地.过去对茅盾小说的解读更多地是做了社会学的评价和判断,而不是把小说当作小说、艺术形象当作艺术形象.本文则从美学的艺术的角度,认为他们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生命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对于新的现代文明的一种恐惧和拒绝,为了实现活着的基本的欲求而挣扎的卑微灵魂.  相似文献   
7.
曹七巧是张爱玲中篇小说《金锁记》中的主人公.多被认为是人性泯灭的旧式女人形象。虽然也有论者分析过曹七巧变态的原因.但并不彻底。若以弗洛伊德精神学说为解剖刀对曹七巧变态原因及变态行为的发生机制作一探讨。可以看出除客观的社会因素外,“力比多”也是曹七巧人生悲剧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而且是经过能量移置才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是双重的。作为生命个体本有的心声与内曜源于内而行于外,个体觉醒、真人得立、启蒙他者、人国得建。然而,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本身独有的排他性又在启蒙者与被启蒙之间造成无法逾越的障壁。启蒙事业之难与效果之微既有启蒙者个体的个我性根源,也有大众本身接受启蒙的难度与限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历史观的形成有着中国式的内生资源,即指纯文学性资源。在先锋文学家手中,文学语言真正地成为了书写和审美对象本身,语言与意义之间出现了任意性,而新历史主义观念对总体性历史的质疑传统主要来源于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对个体人的关注和民间世界的人文意识的发现和再书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