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小作文(一) 近年来的小作文较多的是片断描写,要求考生运用记叙文的某一描写手段作文。到目前为止,一些重要的描写手段均有所涉及,如动作、对话、心理、外貌等。对这些描写手段的检测几乎没有重复命题,都是逐年  相似文献   
2.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小组在一个报告中说:“这种能够感受他人、体察他人感受的神经学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同感’,在人类社会中可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感”就是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是要有一颗体察之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具备这种“体察”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受的心理品质十分重要,它应该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3.
所谓哲理性散文是指从习见习闻的生活现象或历史往事中发掘其内含的意蕴,表现个人独特感悟的散文。这类散文往往既有形象的叙事和描写,又不乏理性的光芒和思辨的色彩,既能够检查考生对文学形象的感受能力,又能检测其理性思维能力,所以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多采用这类文章,全国卷的如2000年的《长城》,2001年的《门》,2002年的《话说知音》;2004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也有不少省市选用了这类文章,如北京卷的“普希金”一文,天津卷的《春从心出》,广东卷的《说树》,福建卷的《书》,浙江卷的《白鹤翔集的记忆》等。形象与思路是哲理性散文阅读题…  相似文献   
4.
从2001年起,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把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纳入现代文阅读的选文范围,从而结束了该题自然科学类文章一统天下的局面,近两年来出现了两类文章轮流“坐庄”的现象(2001年《铜奔马正名》属社会科学类文章,2002年《沙尘暴》属自然科学类文章)。此类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通过对文章言语的转化、重组,检查阅读者对重要词句、段落的理解,以及对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篇目较少,在日常的阅读中学生也接触不多,普遍缺少阅读经验和必要的知识背景。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成为解题的前提和关键。培养提高这两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应着重帮助学生树立起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综观1998年—2002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可以发现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正悄然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是阅读材料的变化。1998年以前所选文章重经典,多为名家所作,内容上学术气息较浓,如1995年吕叔湘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1996年的《贝多芬之谜》,1997年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命题者试图以选文的难度来区分考生的阅读能力,由于缺乏阅读经验以及必要的知识积累,加上语言的难度,这些文章考生阅读起来普遍感到比较“隔”,难以入境,影响了解题,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卷的信度…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市举行优质课评比活动,考虑到各校的教学进度以及比赛的客观公正,教研员选择了高中读本第二册<谈吃><谈金钱><论帽子哲学>等文章作为讲课内容.笔者作为评委听了十几节课,一方面强烈地感觉到现在的青年教师教学素质高,教学手段灵活先进,确实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另一方面又发现不少教师教学观念仍较落后,对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把握不够,教学常规注意不足,一节课里,有教师层层深入的提问,有循循善诱的引导,也不乏学生精彩的应答,教得不可谓不卖力,课堂不可谓不热闹.但仔细观察,学生真正感受、思考、训练的时间却少而又少,学生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学课文,但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真正能够在学生心田里扎下根的东西很少.总之,是教师"教"的痕迹太浓,学生"学"的味道太淡,仔细分析,发现我们的教师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