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眭永翔 《成才之路》2014,(13):30-31
正一、问题提出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经过长期的解题思维训练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其实不然,随着智育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这些能力并不是单纯地做题训练就能产生,而是一个知识加工的过程。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理解,"解决某一个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是一组以图示的形式表征的知识",因为这一组知识是以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的,所以我们称这个图示为问题中心图示。  相似文献   
2.
教要注重策略,学要重视方法,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机械的教学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在正式学习之前,提前向学生大脑中输入的与新知识具有相似性或相关性的前导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先行组织者策略引入数学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学生知识缺陷,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概括指导、引导监督和相似迁移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眭永翔 《成才之路》2013,(13):22-23
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一种现象:有些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明确解题原理,却往往在解题过程中或得出解题结果时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很多学生反映,他们会解题,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解错题,这种现象被归因为"粗心"。现代认知心理学则启示我们:当学生缺乏某种能力,存在解题能力障碍时,首先应到学生大脑中查找其知识结构是否完整。其实,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粗心",只是一种错题的表面现象,错题的根本原因实  相似文献   
4.
眭永翔 《成才之路》2014,(21):76-77
一、问题的提出 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家长和教师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即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和学习成绩的好差归因为智力问题。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让更多的人逐渐认识到,大多数学生的先天智力并无明显差异,出现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后天形成的知识框架的缺陷,知识的缺陷就会表现为能力的不足和成绩的差异。教学过程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记忆、积累、应用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能否灵活应用,关键是看所学知识是否转化成了长时记忆,能否在需要时随时从知识结构中迅速提取。二、理论依据 当代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解决问题思维过程而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更有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长时记忆好比是存放各种知识的“仓库”,思维需要什么知识就可以到“仓库”中搜索并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越多,思维反应越快。短时记忆则如同是形成思维结果的“加工间”,通过思维过程形成的结论、推理等,都是在短时记忆中实现的。简单地讲,长时记忆就是知识记忆的时间比较长久,短时记忆就是知识记忆的时间比较短暂。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为我们揭示了人的记忆和遗忘规律,说明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要及时巩固,以便把短时记忆及时转化为长时记忆。利用遗忘规律,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和记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