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唐甄所论及的治国之方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笔者认为,唐甄在论述其治国之方时体现出双重性:对现实世界力倡法治,主张先有治法,后有治人;对构建的理想王国,却更重德治。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对立,却和谐地统一在唐甄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对新王国的憧憬中。  相似文献   
2.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同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来,政府、高校和企业三类主体,关于聚集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高校为中心,政府间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等四种共建共享模式。但通过考察发现,成渝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目前仍存在共建共享意识不足、共建共享资源分配不协调、体制壁垒阻碍共建共享融合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成渝经济区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突破思维定势,树立区域共建共享意识;消除体制壁垒,建立健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划定权责边界,维护共建共享下的大学自治。  相似文献   
3.
新版语文课标提出的“新语用观”和新版高中课标提出的“高考命题建议”,为评价语文高考得失提供了标尺。“生活需要怎么用,语文就怎么学;语文怎么学,高考就怎么考”,这是新版语文课标传达出来的新思想。以“聚焦生活语用”的标准衡量当前语文高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查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依然不够,未能尽合语文素养提升的规律和要求;客观选择题占比过高,为考设题,违背生活语用情境;作文命制及评分不够科学,得分“趋中”,不利于检测真实写作能力;阅读试题琐碎,答题限制过多,不符合阅读的真实状态和习惯;难以检测真正的文学素养,无法满足多元化语文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高考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孔子教育的主题,本文从重文化,重道德,重现实政治三方面加以阐释,并论述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潜书》汇集了众多的社会文化词",儒"类词便是其一。唐甄在文本中通过对"拘儒"、"鄙儒"、"浅儒"、"小儒"、"腐儒"、"懦儒"等后儒的批判,系统阐释了其修身与治天下一体、心性与事功一源、治学与为政合一的儒道文化观,充分体现了唐甄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加强对《潜书》"儒"类词的系统考察,不但有助于高扬传统儒道精神,启发今人关于社会责任的思考与担当,亦将进一步拓展唐甄思想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相似文献   
6.
唐甄所著《潜书》,汇集了众多的文化词,"悦"便是其一。长期以来,学界对唐甄晚年大力提倡的"悦"道说解纷纭,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唐甄及其思想的解读与研判。从《潜书》文本语义分析,唐甄"悦"道不是走向自我适意和自我放任,而是由超越现实困境的个体自适与心忧天下的士子情怀构成,包含了旷达淡然的人生追求、超然物外的生命体悟、安贫乐道的士人情怀等文化内涵。唐甄"悦"道与其经世传统、批判精神并不矛盾,而是不同层面展开的问题,体现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7.
春秋乱世,礼崩乐坏,“信”这种实践品格经受了巨大冲击。本文以《论语》“信”字为切入点。对“信”字的文化含义进行了重新归并。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信”这种实践品格的文化内涵,简要评述了“信”这种实践品格的历史与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揆诸古代文献典籍,"美眉"一词不用于女性,只用于描写特定男性人物外貌特征,如道家始祖老子、唐三藏法师玄奘之父等。女性"眉"文化虽源远流长,但不采"美眉"之说而用他词。"美须眉"承"美眉"之意,主要用于描写帝王将相的不凡之貌,也偶用于描写帝王身边的宠幸近臣等,"须眉"进而发展为男性代称。网络时代的到来,"美眉"一词由网络用语变成社交称谓语,但其词义自身的局限性又使其逐渐被"美女"一词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论语》"君子"文化被学界广为关注,但对"君子"一词的理解却多有偏误。本文从"君子"一词语义结构分析入手,探讨溯源"君子"一词的构词理据,认为:《论语》"君子"一词一方面沿袭了自《周易》、《诗经》以来的"君子"词义,同时又从为政者和为学者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重"位"亦重"德",二者统一于对现世君子的批判和对未来君子的塑造上。《论语》"君子"词义重"位"亦重"德"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对词汇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孝”字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语》是儒学文化的源头。本文就《论语》中孔子言“孝”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闻释。笔者认为:“孝”的文化内涵除了“善事父母”外,还庄包括统治者的“慈惠爱民”,从而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一种为政之道与成已之方。并且,“孝”的实践意义,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对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惑,无论古今,皆归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