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胡应麟曾称赞杜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诗薮》)此语可谓精当,的确抓住了杜诗的特点。杜诗不是那种低吟浅唱的纤弱,不是那种不着边际的散逸,而是呈现出一种雄阔气象,挫万物于笔端,收江山于心底,是一种阔大、一种雄健,具有极大的涵盖面和冲击力,表现出一种壮美,甚至带有一种悲剧色彩。他的视野是广阔无垠的,他的声音是振聋发聩的,他的力量是横扫千军的,给人的震撼不亚于一场地震。《杜甫诗三首》写于晚年的夔州时期,笔力纵横,意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期刊有《关于语文高考改革的几点浅见》一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应该是一篇有思考的好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3.
刘兰芝与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过无数的男女,历来传唱不衰。他们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这种纯真的爱情在今天更显得难能可贵。可我们在赞叹他们忠贞爱情之余,也产生了一点疑惑。文中多次写到兰芝落泪,按理,焦仲卿作为刘兰芝最亲密的爱人,最应泪眼相向,可是实际上刘兰芝的眼泪却几乎一次也没有流向焦仲卿。只是在与亲同姐妹的小姑话别的一刻泣涕如雨,如江河决堤一般。只是在慈爱的母亲面前才可以无所顾忌,一任泪水滂沱。而更多的时候,刘兰芝是把悲伤留给了自己。无论是“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还是“喳喳日欲暝,愁思出门啼”,心中的委屈、羞愧、伤心、绝望都只能是独自承受。刘兰芝为什么没有靠向焦仲卿的肩膀,躲在爱人的怀里痛哭一场,这岂非咄咄怪事。原来,我们发现刘兰芝和焦仲卿是爱在分离后,经过磨难的淬炼,直至双双殉情,他们的爱情才最终获得升华,成为永恒。  相似文献   
4.
数字在一般人眼里,有点枯燥乏味,可谓是寻常无奇。可如果巧妙地运用它,进行艺术加工,嵌入诗歌,使得形式与内容水乳交融,不仅诗歌形式奇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顿觉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的真知灼见,讲的是文学创造,移至语文阅读教学,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也要人乎其内.出乎其外,学生才会以心契心,学得通透;才会心领神会。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6.
苏轼苏辙兄弟个性文风截然不同。但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并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7.
大概是十多年前,有了"第十名现象"的说法。所谓"第十名现象",据说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周武发现的。1989年,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700多人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  相似文献   
8.
章桂周 《学语文》2013,(1):21-22
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入选时编者将原本一万多字删节为4千多字,这是入选课本的需要。但在语文界颇有微词,甚至把这样的删节说得一无是处,像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删节,就有人认为是"变成了一个枯燥的故事,失去了小说的生命,没有了活力"。甚至有人就《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删节问题写了篇批判文章,竟然被三家语文专业期刊刊载出来。可见,删节就好像是过街老鼠,大家都会下手喊打的。  相似文献   
9.
章桂周 《语文天地》2009,(11):43-43
一次参加一个教学研讨会.会上一位杂志社的编辑说,语文最好不要教,一时语惊四座,似有危言耸听之嫌。可后来仔细回想品味,觉得话虽偏激。却有几分道理。  相似文献   
10.
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之一,今天的现实地位实在尴尬.在数理化横行天下、英语如火如荼的强大攻势下,语文只能是节节败退,沦为可有可无的"橡皮课".语文必须找到其存在、发展和享受崇高地位的充分理由,这就是语文在工具性、人文性之外,还应强调第三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