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在大学研究性学习视角下,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贯穿四年大学教育的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成果,是对本科生经大学教育形成的"初步研究能力"的一个检验。本文在分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研究性学习视角出发,提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基本思路与途径是: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的教学方式,引入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使大学教学方式真正与大学理念、大学培养目标相适应,并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赋予本科生。  相似文献   
2.
云南湿地的形成条件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是我国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云南特殊的立体地理环境,使云南的湿地种类多样,特征显著。云南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理课程是区域地理课程体系的核心,地理学的发展、国家发展、教育改革的发展对高校的中国地理课程提出了改革要求。近年来中国地理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材及教学辅助软件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提升、实践课程的改进及考核方式的改变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但这些成果还不能满足上述发展对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提出中国地理课程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新的探索:(1)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重组;(2)在教学中凸显区域地理的“综合性”与“区域性”;(3)学生能力培养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4)把科研引入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程超  童绍玉  彭海英  闫少凯 《资源科学》2016,38(8):1561-1571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滇中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客观认识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及其平衡性是解决滇中城市群缺水问题和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前提。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基尼系数以及重心模型对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时空平衡以及平衡性的偏离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6-2014年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216~1.370)hm2/人,区域内部差异和年际变化较大;②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在供需上呈现不平衡状态,在时间变化上呈现不稳定状态;③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综合基尼系数为0.372~0.626,总体上处于“集聚程度较大”的区间范围,空间变异系数为0.358~0.804,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④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承载力重心与其几何中心偏离,偏向南部地区,年均偏移距离为40.6km,区域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人口、经济分布以及资源环境极不对应。  相似文献   
5.
云南生态旅游的现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云南省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公众意识、生态旅游业现状及生态旅游人才培养等的基础上,提出做好生态旅游规划、抓好生态旅游业规划、一定要保护性开发、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着力培养生态旅游专项人才等措施,以期为云南生态旅游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浅析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农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传统农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主要影响可归结为五个方面:(1)引起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2)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3)农业生产控制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4)农业用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农药、能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已使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持续农业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注,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和评价误区的基础上,构建了师范生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设计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师范生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考察,有利于师范生正确认识其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浅议云南省德宏州傣族饮食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宏傣族的饮食文化是傣族长期适应其地理环境的能动成果。德宏傣族主要分布在德宏海拔1300米以下的河谷、平坝,气候为干湿季分明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此地理环境相适应,德宏傣族的饮食文化表现出九个显著的能动适应地理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楚雄市为例,研究了水田、撂荒地、果园、人工针叶林、次生阔叶林、原生阔叶林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土壤养分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最表层土壤的各种养分含量大多是最高的.最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排序是:有机质,果园>原生阔叶林>次生阔叶林>水田>人工针叶林>撂荒地;全氮,原生阔叶林>果园>次生阔叶林>水田>撂荒地>人工针叶林;碱解氮,原生阔叶林>果园>次生阔叶林>人工针叶林>水田>撂荒地;速效磷,果园>原生阔叶林>次生阔叶林>撂荒地>水田>人工针叶林;速效钾,原生阔叶林>次生阔叶林>果园>撂荒地>人工针叶林>水田.  相似文献   
10.
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认知和调适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常包括对水环境的认知、水利技术和水资源管理三个方面。以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区域,在水文化三元结构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元阳哈尼梯田水文化中森林资源分区管理、水神祭祀活动、护林员制度、冲肥入田法、沟渠系统、沟长制、分水制和偷水惩罚制8项内容的传统和变迁过程,哈尼族梯田水文化传统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哈尼梯田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面临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转型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