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1.
隐性课程     
符文忠 《宁夏教育》2006,(12):39-39
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隐性德育课程能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德性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它具有潜在性与间接性;广泛性与开放性;隐蔽性与渗透性;非预期性与二重性;体悟性与深刻性的特点。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其成因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主要有:德育课程地位的失落;课程内容的失宜;课程实施的失效;课程评价的失实。德育课程建设陷入困境的根源主要有: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课程目的的一元性与学生需求的多元性的矛盾;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的矛盾;德育内容的精神性、思辨性与科学方法的实证性、精确性的矛盾。要使德育课程建设走出困境,课程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的德性;课程内容建设应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课程实施要加强显性与隐性课程的结合;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以评价促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导互动”教学法与“两课”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网络时代的先进手段和信息传播 ,面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 ,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只有深化教学改革 ,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构建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学导互动”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它意味着传统教学策略的改变。在教育心理学上 ,教育策略可以分为两种 :指导的策略和发现的策略。所谓指导的教学策略 ,就是教师按照教学要求 ,事先制定教学程序 ,学生主要在老师的系统讲授和直接指导下学习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角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所谓发现的教学策略 ,就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5.
符文忠 《思想教育研究》2000,(2):44-44,,56,
大学生社会实践做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它可以促使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促进大学生知识的丰富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可以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我认为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的“结合”。一、社会实践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结合素质教育来开展 ,让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始终。高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促进教育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