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谈谈有关地质学新发现、新进展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新发现和新进展的认定与意义 由于地质学的特殊性,特别是在一个地域辽阔、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度,一般比较容易取得新的发现与进展。新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取得新进展的基础和切入点。由于地质学体系十分庞大,常常造成隔行如隔山的被动局面,对于某个专业领域的学者很容易发现的东西,另一些专业领域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是课程教学。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与岩石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对"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及"岩石学"等课程教学若干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新疆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是一个新生代火山构造盆地.盆地内火山岩主要为玄武质岩石,呈锥状岩席、熔岩被、塌陷破火山口、火山颈和岩脉产出,常见流动自碎角砾岩.锥状岩席含有大量深源岩石包体,具有原生岩浆的性质,其SHRIMP锆石U-Pb法定年结果为48.1±1.6Ma.塌陷破火山口附近熔岩层底部的锆石(样品A015D)给出比较集中的新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年龄,最老可达2.5Ga,可能代表了塔里木地块基底的卷入;而上部岩层的锆石(样品A015E)年龄则比较分散,几乎关贯穿整个古生代(寒武纪和泥盆纪除外),是天山古造山带演化历史的记录.火山颈锆石(样品A-D016)的年龄时间跨度最大.包括古元古代,古生代泥盆纪和二叠纪以及中生代三叠纪.SHRIMP测年结果证实了托云火山群开始活动的时代为古近纪.与藏北新生代岩浆活动的起始时间大致相同,揭示了天山新生代板内造山过程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内在联系.不同成因与形成时间的锆石共存,显示了西南天山岩石圈演化的复杂性,托云火山群的形成与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位于中国与哈萨克什坦国边境的阿拉套山南缘,火山岩及花岗岩十分发育。其中流纹岩分布广泛,仅研究区内面积达370.8km^2,与下伏早石炭世阿克沙克组及晚石炭世东图津河组呈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SHRIMP锆石U-Pb年龄300±5Ma。乌拉斯台花岗岩体是研究区内规模最大的岩体,出露面积约82km^2,侵入于早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及至晚石炭统东图津河组以及早二叠统乌郎组火山岩内,与围岩界线清楚。岩体形态不规则,由4个侵入次岩体组成。第4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HRIMP锆石U.Pb年龄为294±4Ma。夏尔敖腊岩体为由4个侵入次组成的岩体,侵入于早石炭统内,平面上呈不规则椭圆形,出露面积近10km^ 2,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出露规模较大的第6次侵入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99±6Ma。研究表明,新疆阿拉套山南缘岩浆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300Ma左右,主要形成于晚石炭世末至早二叠世初,为同一构造.岩浆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强烈的板内变形和造山作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常常将其解释为板块边缘汇聚力的远程效应。然而,中国大陆的板内造山作用与汇聚板块边界之间缺乏可预期的动力学联系,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大陆碰撞或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本文提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认为板内变形主要取决于岩石圈不均一性。相邻的板块拼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板块之后,区域地质演化进入板内阶段。板块碰撞导致的岩石圈不均一性和重力不稳定性可以触发强烈的板内变形甚至造山作用,其延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岩石圈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地球深部的热扰动。与板缘造山带相比,板内造山作用缺少板块俯冲.碰撞过程,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相对简单,通常是以岩石圈拆沉作用开始,以地壳的垂向增生为特征,最后以岩石圈拆沉作用结束或形成重力不稳定岩石圈。因此,板内造山作用一般沿着古造山带发育。古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低成熟度的特点不仅是岩石圈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挥发分和含矿元素的富集在活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成矿潜力。板内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依赖于深埋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不同深度水平上含矿流体的突然释放,主要发生在造山作用初始阶段和造山后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与学生状况的小型调查,从中受到有益的启发, 进而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与同行研究、商讨。  相似文献   
7.
《晶体光学》是研究可见光通过透明晶体时所产生的一些光学现象及其原理的一门学科。目前,《晶体光学》的应用范围,已经不仅仅限于矿物学、岩石学方面,在宝石鉴定、玻璃、陶瓷、药品、盐类、铸石及建筑材料学等方面也应用《晶体光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和鉴定,因此《晶体光学》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专科生的一门  相似文献   
8.
“岩石学”课程教学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对许多地质现象的错误理解。通过对《中国科学》一篇文章的审稿意见可以看出,目前的“岩石学”教学存在重大的缺陷,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岩石成因的真实含义。同时,“岩石学”的教学也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着联系,前导性课程的教学缺陷将妨碍后续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以该评审意见为切入点,剖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了优化和整合地球科学教学体系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讲授《岩石学》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实践,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和弊, 并提出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