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一) 在辛亥革命已经成为百年往事的今天,研究中国人百年来的"辛亥革命记忆史",与研究当时的辛亥革命事件本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或许"记忆史"的研究多少有些"另类",但它其实是史学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甚至能给史学研究展示一个此前已经朦胧存在,此后或许逐渐明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清末赴日本学习及考察的中国人,分青年学生和官绅两大类.1905年以前,以南方两湖、江浙、广东、四川等数省的青年学生为主;1905年以后则以直隶为中心的体制内的官绅为主.二者在日本所关注和学习的内容不同,思想和行动有别;归国后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生产得到的苏俄(联)援助可说既迟又少。原因-是苏俄(联)为解决中东铁路和蒙古问题急于先同北京政府建立邦交;二是孙中山联合张作霖反对吴佩孚,刚好与苏俄(联)联吴反张的策略相左;三是俄共(布)、共产国际和中共内部对援孙有不同意见。此外,土耳其民族运动的阴影使俄共(布)对援孙心存犹疑。文章进而指出,俄共(布)在实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援助时,既体现出追求本国利益与“世界革命”理想的矛盾,也反映出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在20——60年代的中国史坛上,是卓然成家的大师之一,故无论在其生前身后,与之论辩商讨或对其评价研究的文章,数量都已相当可观。这些文章,有的是着眼于郭沫若古史研究中运用的一些材料和对于一些具体历史问题的结论,有的则是探讨郭沫若的研究如何坚持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民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扬光大这一传统,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这种感情,就其构成来说是多层次的,比如对祖国名山大川的热爱,对先辈业绩的景仰,对因同属炎黄子孙而生的手足亲情。这些都属于较低级的层次,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6.
“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15日至19日在武汉举行,围绕着“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这一主题,就辛亥时期的社会背景,革命、立宪与“新政”,历史人物,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理论并非西方的专利,把借鉴和创新统一、把一般现代化理论与中国近代史的本质特征结合,就能形成我们的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一系列变化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但又是低层次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早期现代化过程。近代史上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含有推动而不是反对现代化发展的意义;同样,中国近代任何早期现代化因素的出现和发展,也具有推动革命斗争前进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晚清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张裕钊,其实也具有深沉的时局关怀,他对世界形势、中国危局以及解救中国的方法等问题的看法具有自己的特点,即对中国人习惯的固步自封和办事敷衍深感忧虑,主张讲实质求实效和注重人才以救时局之危。尤其在“育才”上把改良学风和改革社会风气一同考虑,极有见地。文学上张裕钊强调以“意”为主,而以“词”、“气”、“法”来辅“意”。故文义精辟,词句古朴峻拔;诗作多淡薄名利而抒忧愤,时时不忘国隐民瘼。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在19世纪末形成了新型的“大商务”观,提出“以商劝工、并极力扶助新式商人群体。在错综复杂的中外矛盾和官、商、民群体的利益纠葛中,他兴商学,开商智,鼓商情,减商负,集商力,并允许商人形成“自组织”,进而主张制定新型法律以规范商人行为和保护商人利益。张氏对外商的种种不合理要求与行动作了抵制,支持华商与外商竞争;他还反对商业活动中的垄断反持、欺诈作伪和地方保护主义;在铁路政策上则主张股本、盈利“官民各半”。  相似文献   
10.
《独立评论》创办于“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之后,终刊于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作者主要是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等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而此时在北大、清华、燕京三所大学任教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国难当头之时“用笔墨报国”。《独立评论》认为当时日本的对华侵略必然进一步扩大,中日之间迟早难免一战,而国际援助未必可靠。对此中国必须一边抵抗,一边争取外援并和日本谈判,不排除坚守底线的局部妥协以“争取时间”,对内则希望国民党各派系和解、中央与地方实力派和解、国共和解。对于《独立评论》的这些所谓“低调”、“负责任”的主张,国内各方反应不一,但日本方面则对该刊和胡适等人持敌视态度,这或许能说明“低调”中的某些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