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聂洪辉 《教育与职业》2006,(18):142-144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考察了某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状况。调查表明,大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生活指导课的原则来教授《思想道德修养》课,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关于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政策已较为完备,为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公办学校入学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不少障碍,如流入地政府财政困难,公办学校管理难度较大,流动儿重家庭自身的原因等,影响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落实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必须重视中央政府的作用,建立中央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经费,地方政府提供服务以及社会各方共同监督的机制,充分保障少年儿童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权,同时,可以考虑统一教材或统一教材难度,解决流动儿童转学困难.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几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的价值现面临诸多冲突,价值现的冲突又影响其行为导致大学生的角色冲突.大学生在二维空问中角色冲突的表现是,将虚拟空间塑造的角色带入现实空问;将现实空间角色带入虚拟空间;虚拟与现实空阃角色的巨大反差.在虚拟空问中大学生可以扮演各种理想角色,但常常与大学生在现实空间中的角色距离比较大导致角色冲突.要调适大学生在二雏空间中的角色冲突,优化现实空间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与社会变迁加速形成“文化反哺”类似,网络时代到来后又出现了精神文化变化速度快于物质文化的“反文化堕距”现象.在“反文化堕距”现象的作用下,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压缩在同一时空,人们的社会期望、参照群体都会高于现实的社会地位和所属群体,这种现象对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影响尤其明显.通过提出“反文化堕距”的概念,以消费为切入点,探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的角色冲突,为新生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虚拟空间,大学生体验另类角色导致奇异型消费,认同上移而超额消费,参照群体超越现实发展阶段引起焦虑型消费.在现实空间,大学生是消费的转嫁者、非职业者和学生等角色.虚拟与现实空间不同的角色规范和扮演实践,使大学生产生了角色冲突.在构建平和理性的社会前提下,学校回归公益性,提高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和撷取能力,才能使他们形成合理的认同,正确地锚定参考群体,使期望与现实基本契合,消除“反文化堕距”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民合作能力或合作意识的强弱决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学界对此已有共识。但是,二者的匹配度会如何影响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学界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学的文化堕距理论建立了二者匹配度的理论框架,合作能力与客观事物联系更密切,变化速度较快;合作意识受传统文化和观念影响更大,变化速度较慢。二者变化的不同步,会由匹配变成不匹配,常常使得合作社成员无法适应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不能解决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不匹配的问题,合作社即使取得初步成功,也会由成功走向失败。在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先解决合作能力问题,让合作社生存下去;再解决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匹配问题,让合作发展下去;在合作社发展起来以后,最后解决合作理念的冲突问题,使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匹配度的理论框架对中国人合伙办企业的现象也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