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对媒介的关注已经成为必然,而对媒介本身进行的教育即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课题、新途径、新视野。西方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培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具有独立理性判断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社会新人,具有共同的内涵。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观教育作用,不仅仅要借鉴西方意识形态学、符号学、社会学等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进行本土化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进行价值追求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台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其课程内容体现了媒介素养层次性,实现了教学实例本土化以及教学过程探究化,这些为萌芽阶段的大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比较web2.0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演变和核心理念,可以发现二者同样尊重个体与人性、关注学生与草根、强调自由与开放、重视互动与共享。web2.0的不断发展给教育中的技术应用提供诸多启示,包括社会建构主义重构话语系统、知识管理更新管理模式、后现代思潮创新网络文化、“世界是扁平的”变革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贫困的关系研究脱胎于经济与文化视角的反贫困理论.教育与反贫困研究的历史奠定了教育扶贫的基本思想,指出了教育与贫困在市场结构、人口素质、文化资本、社会政策等四大要素上的关联.我国教育精准扶贫还存在资源配置难优化、数字鸿沟难弥合、贫困文化传递难阻断、扶贫治理模式难转变等突出问题.结合历史研究中的四大要素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框架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开掘了新路径,二是为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开辟了新渠道,三是为消除贫困亚文化复制功能创造了新方法,四是为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注入新力量.运用"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具体路径包括:"互联网+"改革教育供给,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激活信息红利,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互联网+"提升文化资本,消除贫困亚文化的复制功能;"互联网+"促进多元参与,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而网络课程是开展远程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远程学习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网络课程设计对于开发优质、高效的网络课程,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对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学生个性化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教育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缺乏,使网络课程设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第十九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聚焦新时代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主题,站在智能时代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从新时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聚焦点、新趋势、新建设等角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与挑战、疫情与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未来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技术学科与专业建设、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等主题,在跨学科的观点碰撞中廓清了人工智能教育与未来学校的价值与方向,在直面突出问题与危机转换思维中阐释了在线教育教师的角色优势,在综合人文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中拓展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创新路径,在历史与比较的视野下增强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道路自信,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专业特点,彰显了教育技术学引领与促进教育创新的学科特色,展示了新时代教育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7.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远工程”)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农远工程”中教师专业化建设、学生学习和知识库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知识管理,在论证知识管理对工程更有效应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的基础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共享到共生"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对十年"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依托于开发建设的"视觉文化"专题网站(www.fromeyes.cn)的支持而逐步凝练而成的一种个性化的教与学方法。"从共享到共生"既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教学的实践特色,又是E-learning环境下知识建构的新理念。"从共享到共生"的形成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知识共享、新知蕴育和知识共生。"从共享到共生"的理论意义在于其揭示了信息时代知识建构的一种共性趋势:即E-learning环境下的学习将促使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在个体间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会逐渐形成一种长效的、群体参与的、以促进个体知识内化和团体知识增长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超越静止的视角,从较长的时间与空间看,技术已不单纯是学习工具,更是知识积淀与文化传承,已经从支持学习过程转向支持学习关系,改变了学习方式与学习者的思维习惯,促进了虚实间性的生活与新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了学习者与技术环境共同成长。信息社会中技术与学习融合的范式正在从"精炼共享"走向"文化共生"。共生思维在技术与学习融合研究中不断凸显且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共生思想已在教育技术领域萌生并与诸多论断相契合。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作为美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奠定了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发布历史就是美国政府不断追求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的历史.该文对美国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发布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以此为契机探析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取向,即“以人为本,重学习、减负担、促发展”,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建立了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取向模型图,为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研究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