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科学研究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雉以太后身份执掌国柄,并非“叛国篡权”。因惠帝刘盈“仁弱”多病,不理朝政。吕雉若不如此,朝纲势必旁落功臣集团之手。尽管她“擅权专制”,但既没有“危刘氏宗庙”,也没有弄权蠹政,“祸国殃民”。不仅使刘氏社稷得以继存,且使汉皇朝更为巩固,“天下宴然”。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并不排斥历史人物在参与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作用。以往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史界过多地拘泥于必然性的研究,忽略了偶然性方面的必要探析;过于侧重共性的考察,忽视了对个性一面的审视。要对历史人物作出准确的评价,必须处理好特殊的社会状态与历史人物特殊个性的关系;要把握好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大小环境间的联系;正确理解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4.
正在蓬勃上升的秦王朝,为何很快跌入灭亡的深渊?秦之亡,亡之于暴政。残酷的奴役不仅失去了初统一时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民如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这就是秦王朝由兴及衰及亡之因果。 大凡暴君,都是刚戾自用的“唯意志论”者,他们看不到人民的伟力。“不师文,而决于武力”,则是他们的信条。  相似文献   
5.
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刊布问世,从而揭开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序幕,并由西欧的一隅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一百四十年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历经坎坷和曲折,充满了动荡和变化,社会主义声誉则伴随着它的起落而升降。对于这一客观存在的严峻的历史事实,有必要作一番深沉的历史反思,追溯与考察其缘由,以求得到历史的启迪。应该说,这对于社会主义再认识,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胡一华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32-34,38
唐朝末年,王仙芝、黄巢所领导的农民战争很有典型意义,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农民战略的规律:为求生存,农民才会铤而走险揭竿而起;“纯粹”的农民,承担不起农民战争领导者的重任;建立农民政权是农民战争的需要;“平均”、“均平”成为农民战争的走向;没有引发全民大起义的农民战争是推翻不了封建王朝的。  相似文献   
7.
刘基、诸葛亮都是才称王佐、经文纬武、出类拔萃的干练能臣;都是一个时代的杰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生平极富传奇色彩,都是领略一代风骚的历史人物。他们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各自的个性。若想见其历史之真谛,只有将他们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8.
"阶段论"、"方面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以往流行的传统模式,它的最大缺陷是不能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其原本面目.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采取两者结合的"综合论"方法,就可以弥补其不足,以达到真实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其本相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何谓历史真实?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这就要求写历史的人,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写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写真实的历史,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是不成为问题的,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的十多年中,真理屈从于谬误,善良受制于邪恶;“指鹿为马”者赏,指马为马者罚,历史被肆意篡改,历史研究工作被扼杀。史学再也不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却成了他们“窥图权轴”的工具。今天,林彪、“四人帮”虽已得到应有的历史惩罚,然而,他们所推行的那条极左路线还阴魂末散,至今也还有人把它当作压人的法宝,因而敢不敢揭露历史的真实,能不能写真实的历史,依然是当前史学界所面临的不容迥避、也是迥避不了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于农民战争的评价,某些同仁所以陷入认识的误区,主要是由于“唯阶级斗争论”导致的结果。时至今日,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尚未彻底澄清,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以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