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近年来兴起的图示教学法是以符号、文字和数字组成图形,表现历史过程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本文试图阐述图示是如何鲜明体现历史知识的时间、空间、网络、对比和史论联系的。一时间联系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既把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又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从而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时间概念。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决不能只了解孤立的年代和事件,更要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
改革的春风又给历史教学园地催开了一朵鲜花——王铎全、蒋志先副教授等五人(署名为“上海师大历史系教学法教研室”)合著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1986年10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半年内加印了四次,但仍然销售一空。《概论》充满着八十年代上海历史教学改革的气息,是一本颇有特色的历史教学法专著。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哈定指出:“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依靠发散性思维。”而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特殊意义.历史进程既有共同的必然的规律,同时又是由包罗万象、丰富多采、千姿百态,的具体事件和现象所构成的。各民族、各国家历史发展的具体途径、方式、速度是多样的,整个世界是变化的、发展的,其间存在着很多偶然性。这种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偶然性、变异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准备了思维材料,奠定了客观基础。反之,高水平的发散思维又为学生正确认识驳杂纷繁的世界历史创造了主观条件。以往,我们只强调依靠聚合思维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其实不培养发散思维,不认识历史的多样性,何谈真正掌握历史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学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例,将政治、经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叙述,这对于中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是适宜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学历史教材中经济史的内容与政治、文化史的内容在教学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一个中学历史教材中经济史教学的特殊规律。一、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经济史 1.经济史教材的编写方法在《中国历史》第一、二册中,经济史的内容约占四分之一,几乎每个朝代都谈到  相似文献   
5.
官是随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它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中担任一定职务或享有一定特权的社会集团,是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是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工具。官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上自国君,下至小吏以及国君的臣仆,都属于官的范围。官主要是和民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史上还有一些既非官又非民,如所谓绅士,员外之类的人,包括在学的人士、离职的官僚和地方上有权势的地主。这些人接近于官的势力,往往和官府结合在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