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那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房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  相似文献   
3.
不论“死亡”是不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作家都不能不正视它,不能不表现它。这不但因为人有生必有死,死亡是最常见的社会和自然现象,更因为“死”最能显示出不同的人生意义,最能显示出人的精神境界是伟大还是渺小,是高尚还是卑鄙,是美还是丑……下面我们以几篇高中课文为例,对英雄人物死亡描写方法作一点浅层次探讨。  相似文献   
4.
罗马的废墟     
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到处散布着成片成片的废墟. 千百年来,它们就这样静静地躺着,躺在亚平宁半岛温暖和煦的阳光里.地中海的海浪拍打着亚平宁半岛的海岸,它们安详地伸一伸舒懒的身体,听海浪在吟唱.在东方,亚得里亚海宁静的海平面上升起早晨的太阳,把一缕缕阳光洒向巨大的大理石石柱顶端骑着战马的战士身上.废墟睁开眼瞧一瞧,知道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它们仍然无动于衷地躺在那里,一点声息也没有. 没有谁来打扰它们的宁静,没有谁有胆量企图掩埋这成片的废墟,推倒那些现在显然早已无用的城墙和断壁残垣,搬走那些倒卧在地已经断成数节的大理石石柱,挖走那些深埋于地下的石础.石础探着头,星罗棋布散落在废墟的各个角落,如同那些残砖碎瓦和大理石碎片.不!没有谁有过或竟然有过这样的"企图".意大利人民非但没有这样的企图,他们也不允许任何人有这样的企图,无论你有多大权力(是国王还是总统),或多么有钱(开发商还是银行家),都别想从这里拿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颗沙砾.  相似文献   
5.
作为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考验。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语文高考题一般分两大部分。一是知识能力测试题;一是作文。要在一百五十分钟的时问内完成一份高考语文试卷,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这是历年参加高考的同学共有的感觉。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时,我们常提出这样的要求:至少要留出五十分钟时间拿来写作文。也就是说,一百分钟之内务必完成知识测试题,然后再用五十分钟匆匆完成一篇作文。先要审题、列提纲,然后分析论述、走笔成文。这一系列过程都必须在五十分钟时间内完成,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那怕是其中语文  相似文献   
7.
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西江月》词二首(见高语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至少有三 点值得留意。  一、它模拟封建卫道士的口吻,道出了封建贵族之家的“子弟戒”。  二、它以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简单疏阔地勾勒出一个具有反叛思想的贵族公子 — —贾宝玉的形象及性格。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语,字面上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 他的赞美和褒扬。  三、它是贾宝玉一生行状及悲剧命运的写照及伏笔。  一、二两点不难理解,论者已经说得够多了,此不赘言。关于第三点,按说在小说后来 的 情节发展中,可以一一找到相应的描…  相似文献   
8.
建筑物不宜建设于建筑场地不利和危险地段,但实际工程中仍不可避免,特别是碳酸盐岩石地区,这就需要结构工程师针对实际项目具体分析,在有灰岩、溶洞、溶蚀裂隙、土洞等现象存在时应考虑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一工程实例,针对不同的结构形式(6~7层框架结构、18框剪结构),辅以地球物理勘探、岩芯钻探、原位测试、施工超前钻等手段,寻找对于岩层溶洞的设计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客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1). 从帘的上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  相似文献   
10.
偶读舒芜的《说梦录》一书,其中有一篇《三次隔窗通话》的短文,引起了我的兴趣,不妨摘抄如下: 现实生活里,窗子本是极平常的东西,但稍微细想一下,又会发现它实在相当奇妙。窗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