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变迁和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开启了更加深层次的革新,增加了新技术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这类指标,注重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学到知识、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该文以同济大学为例的本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偏重"以教材、教师为中心"这一老问题为个案,通过梳理40门文科必修课程以及与50位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的深度访谈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分析当前本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调整的方向和目的。研究发现,当前的本科教学应当秉持教学相长的基本理念,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打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各种屏障,营造和建构"教学命运共同体",使高校课堂教学真正得到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作为基础教育的补充,被称为“影子教育”的校外培训行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各类培训机构呈爆发性增长。但与此同时,教育机构管理面临市场失灵和监管失灵的双重困境。传统的主张政府作为唯一监管主体的监管一元论难以有效应对当下的复杂环境,因而需要通过政府、非政府及各类社会主体共享监管权、协同监管来实现校外培训机构的法治化监管。一方面,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应完善政策法律的内容与程序规定,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进行系统规划,提高教育机构准入的门槛和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社会组织、高校、市场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监管,实现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和包容审慎的协同监管范式。因此,将“治理型监管”的理论融入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法治化机制建设,有助于提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等多方协同的监管机制,加强过程监管,弥补事后监管的空缺,同时也是对“治理型监管”本土适用性以及话语体系构建的加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