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由于人们唯科学主义的错误认识与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人们忽视了高科技对伦理道德的冲击与影响,客观上造成未成年人的精神迷茫、心灵空虚、心理扭曲等思想道德问题。事实上,高科技除了其消极影响外,还具有功利价值、内在的精神价值和外在的伦理价值等人文价值,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与人性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高科技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需要科技的伦理化,另一方面需要德育方式的根本革新。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引发道德困境的根源在于科学世界观本身.这种科技理性的思维方式导致了科技对道德教育本真意义的遮蔽.<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一书探析科技时代德育困境的逻辑根源,提出走出科学世界观丛林的德育之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课程发展的技术化逻辑,使课程发展陷入了封闭、割裂和机械化的迷茫之中。生态学的发展,冲破了现代的技术化逻辑的束缚,为课程发展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武器,也为课程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能的发展方向。课程发展的生态化正是教育生态化的一个理论尝试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重点大学建设政策作为赶超高等教育先进国家的一项教育政策,在当今全球化与知识经济背景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日本重点大学建设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先后经历了“研究生院重点化”、“TOP30”、“COE计划”三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基地评审与经费配置。通过实施该项政策,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日本大学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日本大学管理体制改革,使日本大学结构更趋合理,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5.
胡炳仙 《江苏高教》2007,(2):109-111
素质测量法以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结构为依据,通过制定思想品德素质测量指标、建构素质测量模型,最终达到检测、衡量德育工作对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实际功效.素质测量法以心理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并借用现代数学的计量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科学性与实效性强的特点,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德育测评方法.  相似文献   
6.
困境与出路—“全球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促进化间的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促进化问理解与对话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通过分析“全球化”的内在逻辑,揭示了一种在世界普遍存在的、披着全球化外衣的异化的教育形态——“全球化”教育,指出这种教育掩藏了种种陷阱。与此相应,提出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国际理解教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育革命"使我国高等教育异化为政治运动与知识控制,高等教育遭遇到严重挫折.为了高等教育的"巩固、调整与提高",20世纪60年代继续推行重点大学政策,提出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控制学校规模与优先发展重点大学为重点.它之所以得到发展,一方面是出于纠正"教育革命"错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权力控制知识生产的重点大学政策的内在逻辑.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重点大学政策虽然以改革苏联体制为目标,在实践中依然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在大学管理体制上集权统一;第二,在知识生产上,表现为重视自然科学类知识生产,忽视乃至压制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8.
重点大学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建设制度。我国重点大学制度经历了初步形成、曲折发展、制度重建与制度创新四个阶段。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重点大学制度存在社会参与决策、监督与评估缺乏等制度缺陷,需要进一步提高该制度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应用性研究,政策研究因其科学性与实践性强的特征正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政策的观点》(《高等教育新论》第八章)正是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一篇力作。作者通过对8个个案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的基本政策因素有政策目标、政策评价、组织支持、经济环境和政治体制,高等教育改革可以划分为八种类型,高等教育改革主导者需要对改革目标制订与实施采取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反映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2012年12月,笔者选取N校为调查对象,系统调查了民族院校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工作满意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民族院校教师对本科教学质量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是在教师激励机制、学风教风建设、实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上满意度偏低。不同专业教师在专业规划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满意度差异显著,民族院校教育教学存在师资薄弱、理工科专业特色不足、平均主义等问题。民族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凝练理工科专业培养特色,试行教师分类管理机制和教育职员制改革,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