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东晋"风流宰相"谢安四十多岁始出仕,身居要职而"东山之志始末不渝"。这一行为取向与其所受社会舆论压力、政治处境以及对隐逸生活所蕴涵的文化理想的追求和实践有关。  相似文献   
2.
东晋孙绰批评西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究其因:山涛两度隐居,一为养名,一为避祸,总在伺机出仕;晚年屡求引退也只为“功成身退”;出仕期间,既有吏能又为官清廉,但每每中立于朝,与时俯仰,为人处世过于圆滑,且“身入局中,未尝心存事外”。山涛可谓深受老子思想影响,在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上始终未臻至超尘脱俗、应物无累的境界,表现得颇有机心。而孙绰深受庄学影响,追求“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他对山涛的批评实际上反映了玄风盛行时庄学影响下的士人与玄风初起时老学影响下士人仕隐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西晋皇甫谧对焦先的评价反映了其补偿心理和理想人格,他从“兼得其真”的角度肯定出处同归。六朝士人隐逸观是变化的,把皇甫谧作为“六朝型隐退”的代表和“出处同归”理论的创始人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葛洪从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方面肯定仕者与隐者殊途同归;庾峻、束皙、裴頋等人也肯定出处同致。从西晋人的“招隐诗”来看,“招隐”的意味有所变化,“隐显在心”观念渐流行。西晋士人想像中的隐者风范表明他们追求一种玄学思潮影响下建构的涉世而精神自由的儒道结合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东晋名士王羲之既有“逸民之怀”,又有经世情结。其仕隐生活及心态表明:其时仕隐都是个人自愿的选择,都考虑到家族命运;仕隐生活的实际区别表现为有无政务需处理;寄意山林与身处庙堂可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5.
东晋时期士人中处优出劣和出处同归两种观念并行。受郭象玄学影响",守分任性"隐逸观渐流行。东晋士人想象中的隐者风范表明:士人所认同和欣赏的理想人格是儒道兼综的。  相似文献   
6.
《汉──唐门荫制度研究》评介马良怀,胡秋银门荫制度是一种藉父祖功绩循例入化的制度,渊源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一部有关这一问题的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由岳麓书社出版的张兆凯先生的《汉...  相似文献   
7.
汉魏之际,谯郡曹氏家族因缘际会,依托宦官集团势力,家族成员在中央和地方任职,逐渐由地方豪强发展为掌控政权的皇族。受社会风气、地域因素、寒门出身急剧上升成为皇族的家世背景等因素影响,曹氏家风突出表现在由尚武转向尚文、通脱不拘礼、刻薄强狠残忍、耽于声色、由俭入奢几个方面。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家族,其家风直接影响到这一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8.
陆机陆云分裂人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娃陆氏在孙吴时地位显赫,吴亡后中衰。为重振家族,陆机、陆云徘徊近十年后毅然仕晋。从其传世作品和行为看,二陆心态极其矛盾,有着高度的生存焦虑,人格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似可归于社会的无序和儒玄文化的冲突。二陆的命运可代表入洛吴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9.
魏晋吴姓陆氏门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的江南土著大族中 ,以吴郡陆氏人才最多 ,家族最盛。这与陆氏门风有很大关系。孙吴江东化过程中 ,各大族形成了独特的门风 ,魏晋时期陆氏门风表现为忠。与吴姓张、朱、顾氏以及琅邪王氏相比 ,陆氏在忠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陆氏门风形成于儒家“臣事君以忠”及孝道原则 ,对于陆氏家族的维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