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名剧《茶馆》的语言,具有极其诱人的魅力。然而,这种,魅力主要体现在何处呢? 体现在“真正的原味儿’; 体现在“从一句话里看一个世界”; 体现在“用幽默的话,写出令人心酸的语言”; 概言之,体现在司空图《诗品》极为标举的、而现当代文学中又极是少见的“流动”美上。  相似文献   
2.
从最直白的意义上说,电视受众就是看电视的人,只要在看我们的电视,就是我们的受众,没看我们的电视,就不是我们的受众。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思考:我的产品是提供给哪一些消费者的,是满足消费者哪一种需要的;换言之,消费者的某种需要主要是由我的产品而非其它产品来满足的。这就是对市场进行细分,找出目标消费者,分析目标消费者,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生活服务节目同样需要进行一番分析疏理。对目标受众定位的过程,既是对我们生活服务节目在整个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3.
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形象的传播不仅是政治性的、经济性的,也是语言性的。由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国家形象修辞是一个主体间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可能借助网络条件,将中国网民“人口优势”转化为国际社会的“民意优势”,是否可能造就我们的国际“意见领袖”,是否可能克服听者预设中的“文化猎奇者错觉”,是否可能对国家形象元修辞“重新符号化”等等,都将影响中国国家形象修辞意图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4.
今日国中文论界,不知“通感”为何物者,谅无其人,而溯我国文论“通感”概念之由来,论者几莫不首推钱钟书先生之《通感》一文。诚然,钱先生之《通感》,轻拈西哲亚里士多德《心灵论》中“感觉移借”之说,博陈中诗西句、今典古文,摛翰振藻,摅其意而弘观之,令人耳目一新。该文首刊于《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识者无多,七十年代末收入《旧文四篇》(其后又收入《七缀集》等),随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的“被人重新发现”而大畅于世。“通感”观念之流行,端赖钱公  相似文献   
5.
汉语修辞学与语用学整合的需要、困难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传统中 ,研究语言运用问题的任务主要是由修辞学承担的。近年来 ,在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下 ,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日益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首先是外语学界的重视。语用学的诞生源于哲学界对理论的有效性的追求 ,但由于与生俱来的原因 ,总是摆脱不了形而上的姿态。汉语修辞学非常形而下 ,但却摆脱不了表面化的倾向。就此而言 ,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整合便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语言客观性问题的言语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是一个用符号表达说话者的知识,并让听话者接受的过程.言语行为要实现自己的意图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有构成性的也有策略性的,"内容客观"是新闻言语行为最重要的构成性规则.而新闻言语行为的客观性并不仅仅是不编造假新闻的问题,其中包括知识传达、符号可能、接受心理三方面,"知识传达"意味着是否"说的是客观的,不说不客观的,客观的重要事实就一定要说";"符号可能"意味着世界的动态性、无限性、完整性与语言相对的静态性、有限性、抽象性的矛盾;"接受心理"意味着在听话者的认知心理中存在着权威即客观、亲近印客观、常规即客观、重复印客观、一致即客观、细节即客观、数据即客观、画面即客观、说法既客观、直引即客观、干脆即客观、及时即客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突发公共安全危机可以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如果说,对于国与国之间爆发的“外源性”危机的管理首先是一种“维护面子”的行为,则一个政治系统内部发生的“内源性”公共安全危机的管理首先应该是一种“社会动员”行为。任何社会动员行为都可以看作首先是一种言语行为,而作为“社会动员行为”的言语,为了确立社会动员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一个基本语用规则就是应该“实话实说”。但是,在危机管理中,却可能出现:政府在“实说”,但听众却并不以为是“实话”。由此,“实话如何实说”便成为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用学一向缺乏对基本范畴之间逻辑关系的专门讨论,由此,也就很难发现新的语用范畴.语用学应该是一种基于某个核心概念而逻辑展开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的理论假设,其核心概念应该就是"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都必有一定的"行为主体",由此,"言语主体"同样应该成为语用学分析的一个基本范畴,并由此推导出得以解释一系列语用问题的范畴和命题.而"言语主体"不仅仅意味着"我".也应包括"我"的对位"你",还应包括"他"的存在;"言语主体"不仅有显性的还有隐性的;任何言语行为都是"叙述者"、"接受者"、"核查者"、"驱动者"的同时作用,即使"叙述"的本身,也已经蕴含了四种行为:自驱、自言、自听、自查;言语主体的分析参数至少包括:角色是否虚拟、是否代言、是否单一、是否冲突;"核查者"意识是现代言语行为与前现代言语行为的根本性区别,是"言语行为的现代性"的基本标志之一.同时,言语主体范畴也为语法分析提供了"角色语法"分析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同志"称呼语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语言交际中,"同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称呼语,它不仅是政治语言中最常见的一个称呼语,同时也一直被认为是大陆社会人群最合适的泛尊称.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同志"的语义和语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政治语言中,除了正式场合,"同志"已经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同一政党成员的互称";而作为泛尊称,它也正日益被另一些称呼所替代,这些称呼语或为传统西式称呼语的复活(如"先生"小姐"),或为专指性称呼语的泛化(如"师傅"、"老师"、"老板").这不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思想文明意识变化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孔柏基的《敦煌印象》不但堪称为东方"印象派"绘画的杰出代表,更显示出了对西方"印象派"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而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标志了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宣纸油画"的诞生,更因为它包孕了一种复杂而又深刻的时间性,体现出"内容尽化为形式"和"材质尽融于形式"的双重可能,由此,不但具有艺术史的特别意义,同时更为艺术哲学的拓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